星期
南方农村报
11版: 金融
<< 上一版
下一版 >>
c
版面导航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金融赋能“百千万” “活水”涌向县镇村
广东县域贷款同比增长超八成
来源:
南方农村报
时间:
2024年01月13日
版次:
11
农行广东省分行发布十条举措,支持海洋牧场建设。
“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下称“百千万工程”)是广东省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解决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推动全省高质量发展的“头号工程”。
1月9日,记者从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广东监管局获悉,为助力广东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该局以“五个坚持”引领落实强县促镇带村的金融要素保障,支持和推动广东印发《关于金融支持“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实施方案》(下称《方案》),制定金融服务“百千万工程”的“施工图”,推动辖区银行保险“活水”不断涌向县域镇村,奋力开创新时代金融工作新局面,助力擘画广东高质量发展新图景。
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三季度末,广东全辖县域贷款余额达1.48万亿元,县域保险保障金额31.52万亿元,同比增长81.13%,县镇村金融工作机制得到完善、金融供给适配性得到提高,重点领域金融需求得到满足,配套措施保障进一步得到强化。
□南方农村报记者 郑展能
信贷进镇村 业务“门口办”
“荔枝是茂名‘土特产’,每年都卖得不错,但因为缺抵押难融资,过去公司想要扩大生产和销售并不容易。”不过,高州市丰盛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何达为告诉记者,去年的情况有了不同。2023年省农担公司与各大银行机构推动“农担贷”进镇入村,在“银担”助力下,何达为在不到一周的时间内拿到200万元融资,一解燃眉之急。带来这一变化的,是全省金融机构对县镇村市场的加大投入。
一直以来,县镇村是金融服务的空白地带和薄弱环节。随着《方案》的发布,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广东监管局为找准金融服务县镇村路径方向,迅速成立了主要负责人任组长的推动金融支持“百千万工程”专项工作领导小组,组建实体化工作专班,主要负责人抓总指挥、分管负责人靠前指导、分条线分区域协调推进;携手发改、财政、自然资源、住建、农业农村等多个省相关部门,深入珠三角和粤东西北若干县镇村,聚焦金融服务“百千万工程”的难点堵点,掌握实情、把脉问诊,共梳理政策文件243份、形成清单依据673条,收集难点问题92个、意见建议105条,问计于群众、问计于实践。
服务县镇村,网点需下沉。通过加强考核,加重激励,运用好窗口指导、定期通报、督导考核等监管“工具箱”,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广东监管局推动辖区银行保险机构进县进镇进村,加强县域网点建设,向县域业务倾斜资源。2023年,广东辖区银行保险机构设立“百千万工程”专项工作小组209个、成立专业服务部门275个、制定专项服务方案94项,并在县级及以下地区设立银行网点约4200个,打造乡村振兴特色支行501个,布设金融自助服务终端近12万台,不断提升农村基础金融服务覆盖面。
服务县镇村,人员要下乡。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广东监管局联合广东省农业农村厅、省乡村振兴局等,通过组织金融干部驻镇驻村,发挥“乡村振兴金融特派员”“金融助理”“金融村官”等作用,争当农民群众的知心人、农村工作的热心人、镇村发展的引路人(如上图)。农业银行广东省分行开展“千人驻镇”行动,增派近百名干部到市县“百千万工程”指挥部办公室挂职,组织金融助理协同驻镇工作队搜集镇村一线金融需求,招商引资项目落地近300个。
“驻镇后,我走遍16个行政村,办了无数场金融服务宣讲会,为多家农业龙头企业办理贷款,协同当地农行网点为镇内农户批量发放特色产业贷款。”细数驻镇帮镇扶村以来的收获,农行河源分行派驻河源市埔前镇金融助理揭宜霖难掩心中的喜悦。此外,全辖农商行与1835个乡镇(街道)党委、1.85万个行政村(社区)党支部结对共建,向2.05万个行政村(社区)派驻乡村金融特派员3.2万名,金融机构党员带头深入镇村“产业圈”“生活圈”,扩大金融供需对接“服务圈”。
服务县镇村,业务得进门。随着机构、人员下沉,源源不断的金融活水,正持续“奔涌”流进南粤广袤的县镇村内。60家银行机构对县域贷款设置绩效考核权重平均达20%、81家银行机构给予县域贷款利率平均65BP优惠。广东省联社“户户通”、农业银行“惠农通”、建设银行“裕农通”等普惠金融服务工程把网点服务窗口搬到了农民家门口,“惠农e贷”“粤农保”等线上金融产品让农民体验足不出户的金融服务,遍布全辖各地的服务站、网点、自助机及各类线上服务,让县镇村群众享受金融服务“门口办”“家中办”“指尖办”。
农险守底线 农户有保障
广东依海而立,向海而兴,海洋已成为南粤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在广东省湛江雷州市覃斗镇流沙港的宽广海域上,有一个蓝白相间、巨型长方体设备格外显眼。每天清晨,渔民都会用设备升降机将鱼料撒进网箱,鱼群争食激起朵朵浪花,场面颇为壮观。这是湛江备受关注的深远海养殖平台“海威1号”,里面养殖的3万多尾黑鳘鱼,是当地渔民致富的希望。
“‘海威1号’代表着湛江海水养殖产业结构升级的开始,将引领水产养殖产业走向深远海。”广东海威农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定表示,“海威1号”首批养殖的3.5万尾黑鳘鱼,投入两年后每条鱼可长至15公斤以上,总产值可达5000万元。而同样由该公司投资建设的新一代智能养殖平台“海威2号”也已下水,养殖水体达3万立方米以上,单个养殖周期可收获超100万斤优质海鱼。
2023年以来,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备受关注。为引导银行保险业聚焦支持“百千万工程”关于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的重点部署,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广东监管局积极推动保险机构强化涉海风险保障服务,优化海水网箱风灾指数保险条款,完善“海洋牧场”保险产品体系,落地全省首单半潜桁架式深海网箱保险,提供水产养殖保险风险保障175亿元。
广东人保财险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作为驻粤央企,该公司积极发挥保险保障功能,将“防风险”和“促发展”齐头并进,因时因势而动推出“海洋牧场”保障方案。为大型海上养殖平台“海威1号”及周边60个深水重力式网箱提供高达1亿元的保险风险保障,并将紧跟“海威2号”投产脚步,持续为推动现代化海洋牧场千亿产业集群建设贡献力量,在推进“百千万工程”中引领行业。
此外,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广东监管局聚焦农业保险发展,筑牢农业风险底线,推动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2023年1-10月,全辖农业保险保费收入88.27亿元,保费规模居全国各省区第2位,同比增长26.67%,提供风险保障2603亿元,保障金额居全国第2位,支付保险赔款57.29亿元,赔款总额居各省区第3位,同比增长48.84%,获赔受益农户87.78万户次,户均赔款金额达6271元。
该局还积极推广农业保险防灾减损试点,构筑“保防救赔”一体化服务体系,累计投入防灾减损资金2.81亿元,助力农户、农企减损降本增效约9.47亿元。在全国率先建立重大灾害预赔付机制,农业保险预付赔款1.12亿元。借助卫星遥感、无人机、远程查勘等技术手段,实现农户自主投保、自助查勘、高效理赔,有力支持灾后恢复重建。
值得注意的是,广东保险业还在聚焦弱势群体保障,守牢群众幸福底线方面起到重要作用。通过压实困难群体大病保险倾斜支付政策,全省各地市均已实现相关群体大病保险起付标准下降不低于70%、支付比例高于70%,累计为25.5万人次赔付2.3亿元。自2016年开展防贫险业务以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广东监管局指导保险机构累计为390万人次贫困人口提供1887亿元风险保额、赔付1.49亿元,为全省约2万名驻村干部免费赠送补充医疗保障,推动保险行业引导社会资金每年向全省50万名困难妇女赠送“两癌”健康保险。
上一篇:
下一篇:
上一篇:
下一篇: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