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广场大跳“水族舞” 非遗走出小村庄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4年02月08日版次:04

  广场大跳“水族舞” 非遗走出小村庄   随着鼓乐声响起,50名村民挥舞着手中的鳌鱼、鲤鱼、龙虾等舞蹈道具,身姿变化多端,仿佛在波涛中追逐嬉戏。日前,在全国“四季村晚”示范展示活动“龙腾盛世耀花城”中,热闹非凡、充满喜庆的从化水族舞在广州市文化馆精彩上演。   “从化水族舞”又称“舞鲤鱼”或“鱼灯舞”,一个拥有200多年历史的省级非遗项目,在其发源地——广州市从化区龙桥村草塘社,村民通过这一舞蹈表达对家乡“鱼跃龙门”的美好愿景。市级代表性传承人黎建中介绍,春节期间,村民聚集一堂,以欢快的鼓声和舞蹈,祈求新的一年家乡繁荣昌盛,生活更加美好。   如今,从化水族舞在全国的舞台上展示了其独特的魅力,让更多人感受到这份源自乡村的深厚文化底蕴。 “鱼跃龙门”的美好愿景   在黎建中的记忆深处,水族舞的道具是他儿时的最佳玩伴。长辈用灵巧的双手将竹子编织成鲤鱼的骨架,再精心缠绕固定,最后贴上一层纸,细致上色,一个栩栩如生的鲤鱼玩具就这样诞生了。   龙桥村草塘社的地形宛如一条生动的鲤鱼,村民制作鲤鱼、舞动鲤鱼,寓意着吉祥如意洒满全村。每年农闲时节,村民欢聚一堂,用竹篾扎制出各式各样的鱼虾蟹道具。正月初一,这些道具组成水族舞队,为家家户户送去新年的祝福。   黎建中自幼便对这项非遗技艺怀有浓厚的兴趣,初中时期就开始跟随村里的老师傅学习水族舞道具的编织技巧和精美的画图上色。他强调,完美的鲤鱼灯需要经过多道工序才能制成,而最为复杂的鳌鱼道具更是需要长达10天的精心制作。水族舞中的角色丰富多样,包括鳌鱼、大鲤鱼、小鲤鱼、虾兵、蟹将军等。扎制的关键在于定型,手艺稍有不精,就容易走形,失去原有的神韵。   水族舞由“制作道具”“祭祀鱼神”和“游鱼舞蹈”三个环节组成。起初,人们举着自制的鲤鱼道具在村中巡游祈福,多在夜晚进行,道具内点上蜡烛,配上锣鼓声,绕着村前的鱼塘缓缓巡游,然后前往各村表演。   每年从除夕到元宵节,草塘社全村的男女老少都会聚集在一起观赏“舞鲤鱼”。在祭祀先人、燃放鞭炮后,村民排成长龙舞动“鲤鱼”,进行“走四门”仪式,祭祀祖先,祈求丰收和幸福。整个场面热闹非凡,洋溢着浓浓的节日氛围。 激发自豪感和归宿感   从化水族舞一度沉寂,直到上世纪90年代,在村民的共同努力下,水族舞才重新焕发生机。   黎建中回忆,水族舞的复兴之路充满挑战。舞蹈需五六十人协同合作,变换队形,但由于队员们平日各自忙碌,排练时常有人缺席,且缺乏专业指导。   为了提升舞蹈的表演水平和观赏性,黎建中积极寻求外部支持,邀请当地非遗中心的馆长担任指导,对队伍进行整合,重新编排舞蹈动作。2021年4月,“从化水族传承服务队”正式成立,队员年龄跨度大,从21岁的年轻人到63岁的长者,均来自草塘社本村。   每周五晚,这支村民舞蹈队都会在村中广场排练。在专业指导下,村民热情高涨,工作再忙也会全身心投入,力求完美呈现水族舞的魅力。   如今,从化的水族舞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四个乐章:“鱼游春水”“鱼虾嬉戏”“鱼跃龙门”和“鱼乐升平”。表演舞台也从村庄延伸到各级大型节庆活动。   2022年5月,“从化水族舞”列入“广东省第八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目录。   “为了在全国村晚舞台上呈现完美的表演,许多村民先通宵达旦地完成自己的工作,再一大早赶赴排练场地,大家都非常配合。”黎建中说,水族舞激发了村民的自豪感和归宿感,村庄的凝聚力更强了。   在互联网的助力下,水族舞获得了广泛的关注和赞誉,这个古老的乡村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杨娉婧“从化水族舞传承服务队”亮相村晚。

  随着鼓乐声响起,50名村民挥舞着手中的鳌鱼、鲤鱼、龙虾等舞蹈道具,身姿变化多端,仿佛在波涛中追逐嬉戏。日前,在全国“四季村晚”示范展示活动“龙腾盛世耀花城”中,热闹非凡、充满喜庆的从化水族舞在广州市文化馆精彩上演。
  “从化水族舞”又称“舞鲤鱼”或“鱼灯舞”,一个拥有200多年历史的省级非遗项目,在其发源地——广州市从化区龙桥村草塘社,村民通过这一舞蹈表达对家乡“鱼跃龙门”的美好愿景。市级代表性传承人黎建中介绍,春节期间,村民聚集一堂,以欢快的鼓声和舞蹈,祈求新的一年家乡繁荣昌盛,生活更加美好。
  如今,从化水族舞在全国的舞台上展示了其独特的魅力,让更多人感受到这份源自乡村的深厚文化底蕴。
“鱼跃龙门”的美好愿景
  在黎建中的记忆深处,水族舞的道具是他儿时的最佳玩伴。长辈用灵巧的双手将竹子编织成鲤鱼的骨架,再精心缠绕固定,最后贴上一层纸,细致上色,一个栩栩如生的鲤鱼玩具就这样诞生了。
  龙桥村草塘社的地形宛如一条生动的鲤鱼,村民制作鲤鱼、舞动鲤鱼,寓意着吉祥如意洒满全村。每年农闲时节,村民欢聚一堂,用竹篾扎制出各式各样的鱼虾蟹道具。正月初一,这些道具组成水族舞队,为家家户户送去新年的祝福。
  黎建中自幼便对这项非遗技艺怀有浓厚的兴趣,初中时期就开始跟随村里的老师傅学习水族舞道具的编织技巧和精美的画图上色。他强调,完美的鲤鱼灯需要经过多道工序才能制成,而最为复杂的鳌鱼道具更是需要长达10天的精心制作。水族舞中的角色丰富多样,包括鳌鱼、大鲤鱼、小鲤鱼、虾兵、蟹将军等。扎制的关键在于定型,手艺稍有不精,就容易走形,失去原有的神韵。
  水族舞由“制作道具”“祭祀鱼神”和“游鱼舞蹈”三个环节组成。起初,人们举着自制的鲤鱼道具在村中巡游祈福,多在夜晚进行,道具内点上蜡烛,配上锣鼓声,绕着村前的鱼塘缓缓巡游,然后前往各村表演。
  每年从除夕到元宵节,草塘社全村的男女老少都会聚集在一起观赏“舞鲤鱼”。在祭祀先人、燃放鞭炮后,村民排成长龙舞动“鲤鱼”,进行“走四门”仪式,祭祀祖先,祈求丰收和幸福。整个场面热闹非凡,洋溢着浓浓的节日氛围。
激发自豪感和归宿感
  从化水族舞一度沉寂,直到上世纪90年代,在村民的共同努力下,水族舞才重新焕发生机。
  黎建中回忆,水族舞的复兴之路充满挑战。舞蹈需五六十人协同合作,变换队形,但由于队员们平日各自忙碌,排练时常有人缺席,且缺乏专业指导。
  为了提升舞蹈的表演水平和观赏性,黎建中积极寻求外部支持,邀请当地非遗中心的馆长担任指导,对队伍进行整合,重新编排舞蹈动作。2021年4月,“从化水族传承服务队”正式成立,队员年龄跨度大,从21岁的年轻人到63岁的长者,均来自草塘社本村。
  每周五晚,这支村民舞蹈队都会在村中广场排练。在专业指导下,村民热情高涨,工作再忙也会全身心投入,力求完美呈现水族舞的魅力。
  如今,从化的水族舞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四个乐章:“鱼游春水”“鱼虾嬉戏”“鱼跃龙门”和“鱼乐升平”。表演舞台也从村庄延伸到各级大型节庆活动。
  2022年5月,“从化水族舞”列入“广东省第八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目录。
  “为了在全国村晚舞台上呈现完美的表演,许多村民先通宵达旦地完成自己的工作,再一大早赶赴排练场地,大家都非常配合。”黎建中说,水族舞激发了村民的自豪感和归宿感,村庄的凝聚力更强了。
  在互联网的助力下,水族舞获得了广泛的关注和赞誉,这个古老的乡村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杨娉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