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培育“五谷”产业 落实“雁归”计划

清远市佛冈县水头镇吸引大量乡贤学子返乡投资就业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4年03月28日版次:04

  25岁的郭凯选择来水头镇中心小学任教。

  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当下,随着全省各地深入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各类资源、服务进一步向乡镇下沉,在田间地头、工厂车间、基层一线……处处有青年群体拼搏奋进的身影。仅今年一季度,广东支农和帮扶乡村振兴岗位招募便超过1800名。为进一步聚焦乡镇人才回流新现象,《南方农村报》特推出“人才‘镇’兴 ‘县’在归乡”系列报道,以微小切口窥视现实,探索乡镇引才路径。


南方农村报记者 唐瑞谦
摄影 吴秒衡 李睦宇 谢进扬

  清远市佛冈县水头镇是北江水系支流——潖江的源头。药王谷生态康养度假中心董事长黄强从小在这里长大。在他看来,以前的水头镇并不适合投资创业,大批人才流向县城、市区乃至珠三角大城市,镇域发展面临“人才困境”。
  转机出现在2021年7月。彼时,由广东省纪委监委牵头、广州中医药大学和国家开发银行广东省分行作为成员单位的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以下简称:“工作队”)来到了水头镇。2年多来,水头镇党委政府深入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谋划30余个乡村振兴项目促镇带村,引进社会资本投资超过17亿元构筑产业洼地,先后引进魔芋、医养等“五谷”相关企业,乡村绿色产业实现从零到10亿元突破,并吸引一批大学生、硕士、博士留乡就业,新增返乡就业人口超过3500人。2023年11月,水头镇获选广东“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镇,辖内新联村、新坣村获选广东“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村。
徙木立信◥>
“工作队不是来玩票的”

  “道路坑坑洼洼,村道更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十几年都没变过”,黄强回忆,过去的水头镇长期“守着金饭碗受穷”,镇、村经济收入低,镇政府财政收入只有一笔上级返还的400万元生态补偿,10个行政村经营性集体收入没有一个超过10万元。当时,有能力的村民都选择了离开家乡,前往更好的城市寻找就业机会。
  “以前提到政府,大家都是头一摆、嘴一撇,你不信任我,我不信任你。”黄强说,“向村民承诺的事情从来没办到过,不良风气又不能遏制,自然就不会信服。
  2021年7月,工作队正式进驻水头镇。当时,黄强作为佛冈县人大代表和水头镇乡贤,受邀参加专题座谈会。“当时我提出把潖江的一河两岸和镇、村里的道路建设好。”黄强说,潖江的一河两岸是水头的“老毛病”了,十几年来都未修整过,两岸都是泥路,“以前也有说要修路、建设一河两岸的,但就只有话说得好。等了几年都看不到行动。”
  很快,善于识人的黄强就知道新一届水头镇党委政府不是“来玩票的”。水头镇党委政府规划建设好潖江的一河两岸和镇、村里的道路,结果不到一年时间,这些项目就全部落地开工了。
  “现在政府说话算数了,我们老百姓也愿意相信政府了。”铜溪村村民朱光振说,以前铜溪村的主干道路一直没有路灯,“天一黑就什么都看不到了,很不安全。”2021年9月,水头镇党委政府获悉情况后,筹资100多万元,将12公里的村主干道上都装上了路灯。“我们对政府的信心跟这个路灯一样,也被点亮了。”
  有基建才有产业,有产业才有就业。在政府的积极引导下,黄强也看到了家乡发展的巨大潜力。2022年初,他决定投资2.1亿元,在水头镇建设药王谷生态康养度假中心项目,现已累积接待三万名客人左右。“我们药王谷分5大板块,单酒店部、农业部、康养部就招了150余人。”黄强告诉记者,这些人都是他从广州、清远等市、区“挖”回来的专业人才。
  近两年,水头镇乡村绿色产业实现从0到10亿元的突破,各项主要指标增速稳居佛冈县前列,以魔芋、光伏发电、康养、艾草种植、电子商务产业打造的“五谷”(魔谷、光谷、药谷、艾谷、E谷)为产业主导,满足水头和周边镇、村就业,使有意愿群众实现100%就业。
激活动能◥>
“政府干部比我自己还着急”

  黄强创业的信心并非凭空而来。重返水头的他,深刻感受到政府服务的转变和提升。
  “从2022年3月决定开干,政府4月就把地征好挂牌了,6月我顺利拿到地块,10月就开始动工。2023年6月底我们通过验收,8月就开门营业。”一年半不到就将一个项目完成,这在黄强十几年的工作经历里是没有过的。“办理各种手续和证照需要跑多个部门,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但现在政府是主动送服务上门,为我们提供‘一站式’服务,大大简化了办事流程,提高了效率。”
  “水头速度”源于作风的“刮骨转变”。为了提高镇村干部主动把好事办实、把实事办好的思想觉悟,新一届水头镇党委政府结合民主生活会、党员大会、群众评议等认真查摆差距,直面问题短板。同时,先后组织80多名镇村干部到北京、浙江和省内多地考察,“现在镇村干部都要考核,让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政府要真正为村民、为企业服务。”水头镇党委书记吴春来说。
  2021年,通过实地调研、入户走访、数据分析等一系列前期准备工作,水头镇党委政府决定引进魔芋特色产业。
  振为公司董事长尹红元是水头镇发展魔芋产业的主力军,也是因在水头闻机遇而来的创业“新农人”。尹红元坦言,将国内基地落子水头,最重要的是看到了当地政府的诚意。从前期考察到基地落地,尹红元的团队只用了不超过4个月的时间。“水头镇党委政府比我自己还着急。他们在我来之前就已经做足了准备工作。”
  近年来,水头镇对用地、审批、融资、人才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和帮助,为像尹红元一样的创业者提供了全方位的服务,帮助他们解决在创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魔芋产业的发展也让水头镇群众实现在“家门口”就业。当前,水头镇已打通了魔芋产业全产业链条,打造了全省最大的魔芋种植区,实现全产业链产值过亿元,带动参与魔芋种植的农民增收超过560万元。
  “我们要做的,就是把‘软件’‘硬件’都提升好。”水头镇党委政府相关负责同志说,“我们要在土地流转、产业配套、金融服务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持,降低返乡创业门槛。此外,还要引进龙头企业带动返乡创业青年发展。”
花开引凤◥>
“我想为家乡做点贡献”

  环境变好的同时,水头镇积极以人才振兴推动乡村振兴,鼓励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创业青年、电商能手等返乡创业。
  在佛冈县工作了20年的黄伟文于2022年回到了家乡水头镇,并在魔芋产学研创新中心任项目经理。“之前回村里的时候就听说其他村种魔芋赚了不少钱。后来,我了解到魔芋产学研创新中心招人,就直接辞职回来了。”黄伟文告诉记者,他毅然决然回乡就业,不仅是看重魔芋产业的大好前景,还有感于这两年水头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回水头,一方面是顺应时代发展,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我想为家乡做点贡献。”
  为了吸引更多的返乡人才,2022年,清远市启动实施大学生“雁归”计划,旨在精准吸纳大学生等青年人才返乡入乡就业创业。2023年,广东发布了《广东青年下乡返乡兴乡助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三年行动》,促进乡镇的新兴经济的发展。政策实施以来,7000名清远本地籍大学生已回到家乡就业创业,为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
  家住佛冈县的宋梦妍便通过广东“大学生志愿服务山区计划”回到水头镇政府党建办工作。“镇上未来还要打造商业圈,等我服务到期了想看能不能留下来,一直在镇里工作。”
  2022年,25岁的郭凯选择来水头镇中心小学任教。“2021年参加考试的时候,我大致了解了水头的情况。来报道时,镇上有些地方还比较破旧,很多项目也正在建设。结果不到一年,镇里就大变样,生活更便捷了,下班后还能去断桥公园散步。”郭凯说,他有五年服务期,“这里的学生大多听话好学,镇里还有许多项目正在落实,期满后或许我会一直留在水头。”
  在药王谷生态康养度假中心,今年27岁的黄杰望着来来往往的人群,表达了自己来到水头镇的一些想法和产业规划。当时,初来乍到的他在黄强的办公室听闻了水头近两年的飞速发展,一场谈话一坐就是一个上午。而当黄杰提起这件事的时候,自信且坚定的神情明显外露。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