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将农户的种植问题一一记在本子上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4年04月16日版次:08

  李晓菲(左一)先后参与完成17个农业技术推广项目。

人物档案
  李晓菲,岭南师范学院高级农艺师,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12年。
  南方农村报记者 任亚航

  她是同事眼中的工作狂,农民眼中的好老师,家人眼中的女强人……
  从多不胜数的品种中,细致选种、比对,筛选出最适宜当地的良种,摸索出最优栽培方法,再推而广之,过程虽繁复,却是李晓菲的日常。她的资料夹里,收集了不少农户们关注的种植问题。
  在从事农业技术推广期间,李晓菲带领的“轻骑兵”小队探索总结出“四地一站一体”及“五方联动”农业技术推广模式。李晓菲常说:“乡亲们的期盼,让我感受到农技人员的责任和使命。”
三个项目培训53万人
  2012年,来自甘肃的李晓菲硕士毕业,进入湛江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从事农药研发及作物栽培方面的技术研究工作。
  随着经验积累,李晓菲逐渐转向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她先后参与完成17个农业技术推广项目,包括作物栽培、病虫害防治、农业机械化应用等多项技术,通过建立示范基地,组织召开现场观摩、技术培训以及互动交流等方式,线上线下向广大农技人员及种植户传授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管理经验。
  李晓菲说:“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小时候常常看到父辈们在田里劳作,不分白天黑夜。希望运用先进技术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劳动强度,增加农民的收入。”
  2022年以来,李晓菲组织“农技乡村行,有我轻骑兵”系列技术大会及培训活动10余期。其中,仅“2022第二十一届广东种业大会湛江分会场-广东冬种鲜食玉米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2022年化肥减量增效‘三新’配套技术培训”“热带亚热带特色水果栽培技术培训暨现场观摩会”三场活动,线上线下累计培训近53万人次。
  李晓菲所带领的“轻骑兵”小队,紧扣农业产业需求,探索出“科研创新基地+农技推广基地+区域示范基地+产业发展样板基地+产区农技推广站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四地一站一体)链式技术推广模式以及“高校+院所+产区推广部门+企业+新型经营主体”(五方联动)交流推广模式,提高了农技推广效率。
携家带口驻扎试验基地3年
  一手拿笔、一手拿记录本,是周围人对李晓菲的印象。
  李晓菲的资料夹里,收集了不少农户们关注的种植问题:“要规避常见的小番茄裂果,我该怎样做?”“玉米经常有草地贪夜蛾等病虫害,怎样驱虫最绿色?”……
  每次下乡开展技术培训,面对老乡们提出的各种问题,李晓菲都会细心记录。“他们都渴望了解适用的新品种、新技术,给产业带来最大效益。这也让我更强烈地感受到农技人员的责任和使命。”
  在同事的眼中,李晓菲是一名工作狂。为了能全身心投入工作,刚休完产假回到工作岗位,她便携家带口搬至偏远的试验基地,驻扎了3年,“几乎每天都能在种植基地见到她。”同事说,试验基地没有宿舍,她就自己修补土砖房,一周进一次城采买生活用品。
  “看着从各地收集的优良玉米品种,一排排茁壮成长、开花接穗、颗颗饱满,待到全省各地农技人员、种植户前来观摩、测产试吃、交流讨论,别提多高兴了。”李晓菲说。
依农时下地头进行技术指导
  作为轻骑兵一员,李晓菲常走在基层一线,与农户、种植户交流,摸清实情。而她向农户推广良种良法,不是传统的照本宣科,而是依农时直接深入田间地头进行技术指导,解决农户面临的实际问题,同时在各个种植片区建立示范基地,挑选最优的品种、管用的好技术,先让示范户种植,以点带面,起到事半功倍的推广效果。
  2023年9月,李晓菲从湛江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调到岭南师范学院工作,主要负责“百千万工程”校地对接及技术服务工作。今年初,广东从全省“轻骑兵”人才库中选派优秀代表组建首批“百千万工程”农技特派员队伍,精准对接服务典型村。李晓菲成为了其中一员。
  “成为农业科技特派员后,感觉身上担子更重了。”李晓菲说,她所在的团队计划服务10个典型村,其中深入服务2个典型村。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李晓菲表示:“希望能进一步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让更多、更好的农业技术得以广泛普及和应用。”

下一篇:南方早稻 进入播栽高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