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进村“上班”的年轻人 在田野书写青春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4年05月04日版次:04

  青年服务乡村、发展产业,书写奋斗故事。 制图:梁罗娜

  南方农村报记者 韩安东 林健民 张妮静 李维康 唐瑞谦 曹童童 郑少锋

  在广东各地深入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过程中,青年们带着新质生产力进村“上班”,服务乡村、发展产业,书写奋斗故事,定格青春身影,用行动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今日正值五四青年节。“青年之字典,无‘困难’之字;青年之口头,无‘障碍’之语。”百年前,李大钊先生写下《〈晨钟〉之使命》,鼓舞青年发奋图强,以“创造环境,征服历史”;百年后,无数青年返乡创业,奋楫扬帆,与时代同频共振,用汗水书写乡村振兴故事。
返乡创业 是归途亦是征途
  乡村是一个兴业的舞台。
  在进村“上班”的年轻人眼里,返乡是归途,创业却是征途。躬身田野的艰辛,他们深有体会。
  2016年,彼时的曾嘉宁才24岁,在新年聚会上,几个好友讨论着未来的发展。有人半开玩笑地提议:“农村挺好的,干脆回家养猪算了。”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曾嘉宁思前想后,拉着两位发小“搭伙”,一起思考在家乡云浮市云安区发展农牧产业的可能性。
  由于经验不足,曾嘉宁在起步之初没少吃苦头。曾嘉宁和他的合伙人几乎走遍全国,边学习边摸索:“广西、山东、山西、云南……哪里养牛,我们就去哪里,去学习别人的做法。”
  经过不懈努力,在2017年4月,曾嘉宁与合伙人创办的“众兴”肉牛养殖基地开始运营,并创新形成以牛为主导、蚯蚓养殖为中间环节、有机蔬菜为辅的“生态循环经济模式”。如今,“众兴”肉牛基地年产值约3000万元,曾嘉宁也成为了当地有名的乡村振兴致富带头人。
  在“众兴”肉牛养殖基地发展得如火如荼时,广西南宁市上林县大丰镇东春村,返乡担任村委委员的周丹红还在为村里民宿产业的发展而苦恼。由于该村山高林密、空气清新,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到2023年已有53家民宿。然而各片区的民宿发展良莠不齐,村子成立了广西东春发展有限公司,想借公司之力建成标杆性的民宿酒店,以此带动其他民宿发展,奈何这一项目历时长、见效慢,破冰之路陷入僵局。
  改变源自粤桂协作的到来。随着东春村入选粤桂农文旅培养计划试点村,周丹红成为首批乡村CEO培训学员。在培训老师的启发下,周丹红和同事们决定开发旅游和研学路线,并选了8家具有代表性的民宿,形成共富民宿。同时,周丹红将培训中学到的数字化村庄运营技术应用到实践中,搭建属于东春村的“四件套”——小程序、企业微信、公众号、视频号。
  2023年9月,东春集·山谷咖啡馆试业,许多游客慕名到店“打卡”。仅中秋国庆假期一周的时间,咖啡馆就带动村集体创收1.8万元,实现了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零的突破。“之前从乡村里走出去了,没有想过要回来。随着乡村CEO带动村集体收入增长,人多了,村旺了,整村富裕成为了我们的终极目标。”周丹红对未来发展满怀期待。
  大浪淘沙,时间撕下进村“上班”的年轻人原有的标签,帮助他们实现从“门外汉”到“行家里手”的蝶变。尽管这些青年看似是城市化的逆行者,尽管他们奔赴乡村的原因各不相同,但他们在乡村热土上不停挥洒青春汗水,将梦想照进现实。
乡村“造梦” 是创业亦是青春
  乡村是一片造梦的沃土。
  2019年,“95后”龚舒畅放弃了美国绿卡,毅然踏上回国航班,在河源市紫金县柏埔镇南昌村承包了一块地,着手打造属于自己的“梦想农场”。因为没有经验,经济林果无收成、鱼塘里的近1000尾鱼苗无一存活……一连串的打击给他的创业热情浇了一盆冷水。
  在当地政府和农业技术人员的帮助下,龚舒畅实现了转型发展。在熬了无数个夜晚、改了无数次经营方案后,龚舒畅成立了柏之源(河源市紫金)生态农业有限公司,通过土地流转扩大种植面积,最终将农场扩建至680余亩。农场里种植沃柑、凤梨、木瓜、茶叶等各类作物,同步进行水产和禽类养殖,开启了现代生态农业一体化发展模式。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2020年7月,龚舒畅的150亩沃柑种植基地被评为省级项目。“我就是不服输,多尝试,总会成功的。”回忆起创业前期的艰辛,龚舒畅笑着说。
  盘芸放弃的则是别人眼中的“铁饭碗”——政府编制。她认为乡村才是人生旷野,是一片能恣意挥洒青春的热土。
  2022年,已30岁出头的盘芸毅然从政府体制内离职,入职清远市东秀集团有限公司。盘芸作为公司特聘研究员,负责参与集团旗下省级农业产业园项目——清远鸡文化产业中心有关清远鸡传统文化发展的研究工作。
  2023年,盘芸当选清远市乡村新闻官,拍摄了十多期《清远鸡100问》系列科普短视频,在清远市多地宣讲清远鸡产业文化、清远鸡故事,推动清远鸡区域公用品牌声名远播。在包括盘芸在内新农人的助力下,2023年清远鸡综合产值增长超30%。“讲好一只鸡,贡献一份力,这是我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党员以及乡村新闻官责任与担当。我也在施展才干的舞台,让青春的脚步更加坚实有力。”盘芸说。
  与盘芸同样耕耘乡村热土的,还有扎根连州的朱敏艳。2011年,大学毕业的她留在广州工作,后前往汕头做国货护肤品销售,用5年的时间走到了市场营销负责人的位置。在事业稳定之际,而立之年的朱敏艳毅然决定返回老家连州创业。“毕业后我去过连州一些相对落后的地方,对本地的农业和山区深有感触,逐渐萌生了成为一名‘新农人’的想法。”
  朱敏艳经过市场调研发现连州农副产品存在品牌效应弱、市场路线单一的弱项,于是她创办“汇棉”品牌,自建3000平方米东陂腊味生产厂,打造集“基地+农户+品牌专营店+电子商务平台开发”于一体的多元化农业产业化经营企业,并利用互联网电商平台助力东陂腊味拓宽销售渠道。目前,东陂腊味制品年产值近4000万元,产业带动当地156户农民脱贫。
  “在做好自己的品牌的同时,我希望能带动更多的年轻人加入我们,不仅在东陂腊味的生产技艺方面,还有销售方面、宣传方面、品牌打造方面去培养人才梯队,给他们提供明确的方向指引和前景,减少返乡创业的年轻人自己摸索的难度。”朱敏艳说。
联农带农 是同行亦是振兴
  乡村是命运与共的光谱。
  如今,放眼全国,返乡成潮、创业成风,越来越多年轻人选择回村“上班”,带动地方农户增收致富,与乡村振兴的时代主旋律同频共振。
  “如果能把菜种好,是一件有利家庭兴旺、有利群众生活的事情。”揭阳市揭西县凤江镇东新村委新园村的林文彬说。退伍返乡后,他组织成立种养合作社,种出群众爱吃的“放心菜”,成了带动乡亲勤劳致富的“排头兵”。
  创业之初,林文彬发现村里有不少田地抛荒,在熟悉空心菜种植技术后,他产生了规模化种植空心菜的想法。筹集资金、和村干部洽谈、签订租赁协议、雇佣资深农民……林文彬一步一个脚印。随着种植规模的扩大和市场占有率的提升,林文彬为当地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了更多岗位。“文彬是一个有想法、有干劲的青年,他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实现空心菜规模化种植,解决了村里部分富余劳动力就业的问题,带动了不少村民勤劳致富。”凤江镇东新村村委委员林铁城这样评价。
  从英属哥伦比亚大学毕业回国的黄思敏,这几天正忙着指导江门新会的农户们挽救玉米苗。2022年底,这个热爱农业的女孩选择回到家乡新会,在广东天之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从事农业工作。
  在黄思敏看来,青年能为农业带来新鲜血液,让农业持续发展。黄思敏在留学时,学习了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理论。如今,她正探索如何将这一理论运用到公司的基地里,比如通过改进施肥、耕作土层深度等方法,实现可持续发展。“人毕竟是要吃饭的嘛,农业它不能说一下子能让你赚大钱,但它是个很长久的行业。”黄思敏感慨道。
  越来越多有识之士踏上了返乡创业之路。据农业农村部数据,从2012年到2022年底,返乡入乡创业人员累计达1220万人;据《“十四五”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发展规划》,到2025年,这一数据将超过1500万人。
  到2025年底,广东省将累计组织10万名青年下乡帮扶、联系服务10万名青年返乡实践、培训服务10万名青年提升兴乡技能,力争实现带动1万名青年入县下乡就业、培育支持1万名青年县域创业,通过“三乡行动”,不断推动人才回归、资源回乡、项目回流,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农村天地,大有可为。在广袤田野,青年们一脸汗水一脚泥,在乡村振兴路上彰显着自己的拳拳之心。

下一篇:嫦娥六号成功发射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