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农民工回流,折射区域发展平衡大势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4年05月07日版次:02
| 快评 |
  国家统计局近日发布的2023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2023年全国农民工总量29753万人,比上年增加191万人,增长0.6%。从输入地看,农民工继续向中西部地区回流。在东部地区就业的农民工15277万人,比上年下降1.1%;在中部地区6982万人,比上年增长3.1%;在西部地区6552万人,比上年增长1.8%;在东北地区872万人,比上年增长3.4%。这一数据对比,直观反映了农民工就业地域偏好由东向中的转变趋势。
  回溯过往,改革开放初期,东部沿海凭借政策优势与地理条件,迅速崛起为中国经济的前沿阵地,吸引了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彼时,农民工群体以低廉的劳动成本成为支撑制造业飞速发展的基石。然而,随着时间推移,东部地区劳动力成本上升,生活成本亦水涨船高,加之产业升级对劳动力素质提出更高要求,使得传统的农民工就业模式遭遇挑战。
  与此同时,中西部地区乘着国家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战略的东风,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产业转移加速,新兴经济业态逐渐兴起,为农民工提供了更为多样化的就业机会。加之地方政府纷纷出台优惠政策,吸引人才回流,使得中西部地区成为农民工的新选择。这一变化,固然是农民工群体对自身利益的合理考量,同时也反映了区域经济平衡发展的内在要求。
  从经济学视角审视,这一回流现象符合“刘易斯拐点”理论,即随着经济发展,农业剩余劳动力逐渐减少,劳动力市场由无限供给转为有限供给,工资水平随之上涨,促使企业向成本更低的地区迁移或进行产业升级。中国当前正处于这一关键转型期,农民工流向的变化正是这一宏观背景下微观个体选择的集中体现。
  更深层次地,这一转变意味着中国正加速推进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对接。农民工在家乡附近就业,有利于家庭团聚,增进社会稳定和谐,也促进了农村消费市场的激活与扩大,为内需驱动型经济增长奠定基础。此外,随着第三产业比重的持续上升,农民工就业结构的优化,预示着中国正稳步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结构转型步入深水区。
  展望未来,要实现农民工就业本地化的可持续发展,政府和社会还需付出更多努力。首先,应进一步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确保农民工及其家庭在教育、医疗、住房等公共服务方面享有与城市居民同等的权利,消除“同城不同权”的现象。其次,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农民工的就业竞争力,特别是针对中老年群体,开展适应性培训,确保他们在产业升级中不被边缘化。再者,鼓励和支持中西部地区利用自身资源禀赋,发展特色经济,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吸引更多的投资与人才,实现经济多元化发展。
  (作者萧飞,时评人)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