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侨乡迎来“归国热”,江门台山市海宴镇侨胞热衷将孩子送回家乡上学

镇中心小学八分之一学生是华侨子女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4年06月01日版次:04

  海宴镇中心小学师生正在筹备“六一”汇演节目。 吴秒衡 摄

  南方农村报记者 唐瑞谦
策划 严亮 周晓凤
统筹 冼伟锋 韩安东 樊静东

  日前,在江门台山市海宴镇中心小学,“六一”汇演正在紧张筹备。在这些孩子中,苏梅睿轩是最兴奋的一个。一年前,他还在墨西哥读书,如今他将在中国度过“六一”儿童节。
  海宴镇中心小学常务副校长陈育新介绍,类似苏梅睿轩这样返乡读书的华侨子女,海宴镇中心小学共接收了225名,约占全校学生的八分之一。
  台山有160多万旅居海外及港澳台等107个国家和地区的台山籍乡亲,素有“中国第一侨乡”的美誉。近年来,跨国归乡的华侨子女在台山乡镇越来越多,他们都正在南粤乡土中,在乡镇教师的循循善诱中,努力融入当下,探索成长之路。
父母的抉择◥>
让孩子学好中文

  2023年,9岁的龚嘉荣在妈妈的陪同下踏上了一段遥远的归乡旅程。海宴镇是龚嘉荣的祖籍地,也是他未来几年上学、生活的地方。对于龚嘉荣的父母而言,自己的孩子一定要回到祖籍地接受教育,传承中华文化,“至少要会说中文、懂汉语”。
  各种入学手续办齐,妈妈返回巴西,龚嘉荣和祖父一起在海宴镇生活。“来到这里才发现,大家中文都很好,自己是最差的那一个。”龚嘉荣说,脸上露出羞涩的微笑。
  开学后不久,龚嘉荣发现同年级中有不少与他情况相似的同学,且年龄比他大一点。这些孩子大多从巴西、墨西哥回来,年龄普遍在8到10岁。陈育新介绍,2023年,从境外返回海宴镇中心小学读书的孩子有52名,其中有35名孩子超过正常入学年纪,跟着父母在境外已经上过1-3年小学。这些返乡就读的华侨子女,他们持有中国护照和外国的长期居留证,或根据出生地所在国法律已加入外国籍。
  在海宴镇,几乎家家户户有人出国打工。最新数据显示,海宴籍侨胞有12.5万人,他们的足迹遍布全世界6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侨胞人口超过1万人的国家是美国和巴西。旅居国外的华侨大部分在国外开餐馆、做厨师,也有人经商或留学。
  近年来,“归国热”在海宴镇成为大趋势。据海宴当地人介绍,华侨在外多以打工营生,生活压力很大,“语言、文化、生活习惯等方面有差异,特别是有了孩子后,大家不太接受国外的教育方式,也不希望孩子们离中国‘越来越远’。”一位常年在美国工作生活的家长指出,越来越多海宴镇侨胞选择将子女送回国内接受教育。
  “我们当地的华侨对自己的家乡、对中国有很强的归属感。”对于华侨子女的“归国热”,陈育新很是感慨,“哪怕这些孩子最终还是要去国外生活,去到父母身边,但家长们还是希望小孩能学好中文和海宴话。”
“侨二代”的适应◥>
努力告别“留守孤独”

  在海宴镇中心小学许多老师的印象中,今年7岁的沛沛(化名)刚来学校时“基本不开口讲话”。
  对于陌生人的问好,沛沛显得十分局促,两只手紧紧地抓着裤子两侧,眼里流露出好奇又略带紧张的神情。而像龚嘉荣这样年龄稍大一些的孩子,已经和同学们打成一片,自如地和老师、同学们交流。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侨二代”会出现不同的适应情况。一些孩子很快便融入了新环境,与新同学们打成一片,积极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也有一部分孩子需要更长的时间来适应,他们因为骤然离家、语言不通、文化差异等而感到孤独和困惑。
  “洋留守儿童”在我国多个省份均有分布,但主要集中于福建和广东等地的知名侨乡。因为隔代教育、情感隔阂等问题,在这些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孤独”是常见的状态。
  海宴镇中心小学为了帮助“洋留守儿童”远离“孤独的烦恼”,通过开展课业辅导、兴趣课堂、隔代教育技巧讲座、感恩课程等,在心理上及成长上及时给予呵护,努力让这些“洋留守儿童”在结交新朋友、增长新知识的过程中,顺利融入当地生活。
  在海宴镇中心小学的操场上,“洋留守儿童”朱嘉豪正与朋友欢乐地打闹,12岁的他7年前从巴西回来,现读六年级。不久前,他与队友们在台山市男子排球比赛中拿到了第三名的好成绩。“虽然我爸妈很少回来,但现在我有一群好朋友,在这里很开心!”如今的朱嘉豪只记得初回国时还不太会说中文,而现在的他已然习惯了国内的生活。
教师的坚守◥>
走进孩子的内心

  在海宴镇,许多家庭由于父母远在异国他乡,照顾和教育年幼子女的重责就压在了老人身上。但囿于精力和能力,老人难以将孩子的学习、生活照顾得面面俱到。
  “对于这些‘洋留守儿童’而言,爱的缺位是现实,我们身为老师,要有所行动。”黄凤爱是海宴镇中心小学五年级六班的班主任,2022年她从江门市区的学校来到海宴镇中心小学任教。“班上很多孩子都是留守儿童,也有一些是父母在国外的‘洋留守儿童’。”黄凤爱告诉记者,她除了要解决这些孩子的学习问题,还要解决他们的心理和生活问题。
  回想起教过的学生,最让黄凤爱触动的是父母常年在巴西工作的诚诚(化名)。“诚诚之前经常不写作业,说了好几次都不听。有一回我太生气了,就说要打电话告诉他爸爸,他很抗拒。我问他为什么,他说因为他爸爸不在身边,而且他爸爸已经离婚了,他不想爸爸失望。”黄凤爱回忆道。
  后来,黄凤爱答应了诚诚的请求,并约法三章,要求诚诚从此要上课听讲、好好学习,“从此之后他每天都来问我写什么作业,以前他都是四五十分,现在三科都有七八十分。”黄凤爱笑着说,“他爸爸后来还跟我说很感谢我,孩子变得听话了。”
  看着操场上“洋留守儿童”们逐渐融入校园生活,黄凤爱洋溢着藏不住的笑容。而面对记者抛出“会不会回城市教书”的问题,黄凤爱哈哈一笑说:“在乡镇教书反而更有成就感,特别是看到孩子们一天天的转变,再累都觉得值。”
  教育需要阳光,更需要阳光教师,只有这样才能温暖留守儿童的心,让孩子们健康、幸福、快乐地成长。现在,海宴镇中心小学有近100名教师,他们通过坚守与努力,让孩子们快乐成长。
各界的努力◥>
一切为了孩子更好地成长

  随着国家经济快速发展,将孩子送回国内读书的侨胞越来越多。为了更好地解决“洋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社会各界都在不断努力。
  今年初,江门市人大代表、广东协诚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律师陈嘉瑜在江门市“两会”期间提出,要在落实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同时,推动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协调、学校组织、家长参与、社会支持”的家庭教育工作格局,将家庭教育由传统的“家事”上升为新时代的“国事”,调动全社会力量共同做好“洋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
  海宴镇中心小学也在不断地努力和改进。“我们学校每学期都会对学生进行家访,对‘洋留守儿童’则要求老师不少于两次上门家访。”陈育新告诉记者,学校会及时向家长反馈孩子们在校的学习和生活情况,也听取家长们的意见和建议。此外,学校还注重培养孩子们的心理健康,为孩子们提供心理咨询和疏导服务。同时开办兴趣班、教育活动,让孩子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
  2010年,广东出台《关于华侨子女回国在我省接受义务教育的实施办法》,从顶层设计上保障华侨子女受教育权益,突出“视同当地居民子女”。“守护童心不分‘洋’或‘土’,我们要让所有留守儿童学业有教、心灵有润。”陈育新说,“我们努力将中华传统文化贯穿于每一位华侨子女的学习生活,在循循善诱、春风化雨上下功夫,让每一个花朵向阳生长。”
  “少年强则国强……”5月28日,“龙舟水”短暂停歇,在海宴镇中心小学操场上,孩子们正在为“六一”汇演排练朗读《少年中国说》。在启超故里江门,“洋留守儿童”的幸福延绵入乡镇。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