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种茶这么卷,提效益着力点在哪?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4年06月20日版次:07

  在广东,各地茶园成为旅游热门打卡地。

  南方农村报记者 钟敏婷

  近日,《清远市促进英德红茶产业发展条例(征求意见稿)》面向公众公开征求意见,对英德红茶种植、加工、销售、品牌、文化等内容做出了详细规定,旨在促进英德红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该条例的诞生是广东省高度重视茶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以茶叶为抓手,广东做优品质、拓展市场、唱响品牌、延长链条,茶产业发展成效显著。但同时,在茶叶生产、加工以及茶旅发展等方面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种茶收益如何保障?
改造旧茶园提升生产能力

  五月底,广东春茶采摘季已收官,许多茶农却表示日子“并不好过”。“现在管吃住、管交通都难招人!”“天天下雨没得开工,饭都开不了锅咯!”……记者走访了解到,采茶工短缺、天气不如预期成为了诸多茶企茶农的困扰。
  近年来,采茶工、制茶师、农资等茶园运营成本持续走高。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发布的《2023年度中国茶叶产销形势分析报告》数据显示,全国采茶工日均工资比增5%—10%,同时受国际贸易形势影响,农资成本比增10%左右。
  春茶减产、运营成本上涨等因素让茶青价格攀升。以仁化白毛茶芽尖茶青收购价为例,2023年55元/斤,2024年60—65元/斤,按5斤茶青制成1斤干茶计算,每斤干茶成本上涨约40元。而据茶企反馈,近几年成品茶价格并无太大幅度的上涨。换句话说,多出来的生产成本需要茶企茶农自己“啃”。
  如何降成本?广东各地进行了积极探索。在招募采茶工方面,宣传召集有劳动力的人,进行采茶技术培训,实现闲置劳动力再就业。某产区主管部门负责人笑称这是“最笨的方法”,但也是最直接的办法,“只要越来越多人,尤其是年轻人参与到茶产业中来,一定程度上能够实现降本增效。”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所长唐劲驰呼吁,通过优化种植、改造老旧低效茶园、加快推广茶树新品种等途径,提升茶园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以东源县上莞镇为例,示范改造的老旧茶园亩产量从20斤/亩提升到40—50斤/亩,实现茶园收益平均亩产提高5000—6000元。
加工成本如何降低?
发挥龙头企业引领带动作用

  记者走访观察到,广东现有茶企多为简单加工型企业,精深加工程度低。一边是没有足够资金建造标准化生产线,一边是送青“进厂”需要额外加工费。如此加工成本,值得花费吗?
  “英德红茶有一定知名度,面对消费者需要稳定的质量保证。”广东英九庄园绿色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吴镜文介绍,传统茶产区家家户户有茶田、世世代代会做茶,但多数茶农规模小、散,种植管理不统一,加工标准参差不齐,茶叶品质难以保证。
  产业发展需要龙头企业的引领带动。华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副院长刘少群认为,大型龙头企业对茶产业打造非常重要,它们具有坐标性和引领性作用,英德茶产业正是如此被快速带动起来。
  作为英德红茶最大的产业服务商之一,英九庄园创建了“1+N+家庭农场+科技”产业化联合体,目前已有42个家庭农场、4个专业合作社纳入联合体,直接带动1600余户茶农。
  生产效能提升,销路才能更广。广东省茶业行业协会专职副会长张黎明建议,要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以及现代农业产业园的优势。“这些示范作用是可以复制的,各地区可因地制宜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推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她说。
茶旅项目要怎么做?
打造“茶叶+N”产业新模式

  “投资做茶旅,目标收益占企业整体收益超50%以上。目前英九庄园茶旅收益仅占20%,但茶旅投入是巨大的。”吴镜文坦言,英九庄园自2020年起投入10亿元打造田园综合体项目,项目期为7年,但受疫情影响仍处于起步状态。
  对广东茶企而言,茶旅项目投入成本高、建设周期长、成果见效慢,那还有必要做吗?“茶产业不仅在茶产量上做文章,应该做好茶旅融合,让茶旅成为企业增收的新渠道。”张黎明表示,茶旅融合是产业发展的新路径,更是乡村振兴和生态旅游发展的重要结合点。
  纵观广东各地,许多茶园紧跟打卡文化,建起了“大茶壶”“茶亭”等标志网红建筑。“茶旅不应只是建设大茶壶。”张黎明提出,应积极发挥本地旅游资源优势,挖掘当地民俗民风,针对不同受众群体定制路线,打造“茶叶+N”产业新模式,在茶+旅游的基础上与文创、康养、食品、教育、艺术、贸易等进行融合。
  韶关坐拥“中国丹霞”世界自然遗产与粤北采茶戏国家非遗,韶关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茶旅发展可以将茶园变花园、茶园变公园,我们可以在丹霞山下打造茶文化一条街,既创造了茶叶消费场景,又让茶文化赋予丹霞山新的内涵。”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