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上海辅德里625号与铜钵盂明德祠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4年06月20日版次:11

  上海辅德里625号。

  仁记巷7号“汾阳世家”。

  习近平总书记说:“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上海辅德里625号、铜钵盂仁记巷明德祠,前者是“中共二大会址”,后者是潮汕地区的一处民居,千里之遥,却有着鲜为人知的渊源。百余年来,两地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
  铜钵盂村,隶属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铜盂镇,位于练江中游,为铜盂镇区所在地。现为传统古村落。
  铜钵盂村创寨于宋理宗年间(1225年至1264年),距今已有700多年历史。其先祖郭浩(唐郭子仪裔孙),宋理宗年间任广西按察使,郭浩任满定居潮阳,郭浩之次子郭球到此落籍创村,因村前有大水潭,状似铜钵盂,故而得名。
  清末民国期间,大批乡人前往上海谋生发展(当地称“上海客”)。涌现著名企业家、慈善家郭子彬、郭辅庭(又名郭福庭)、郭信臣等上海潮帮大佬,事业有成,回家乡兴建大批潮汕传统顶级建筑。著名的有仁记巷(三座落官厅厝群落)、企青(驷马拖车)、仁隆(四点金群落)。故而,铜钵盂有“小上海”之称。
  仁记巷古建筑群落由四座潮汕顶级建筑三座落及一座明德祠堂组成,三座匾名“资政第”,一座匾名“汾阳世家”。郭子彬、郭辅庭、郭信臣皆明德祠堂后人。
  1915年—1917年,郭辅庭于上海公共租界买下一块地,由新瑞和洋行的英国建筑师覃维思、蒲六克设计,建成联排式石库门里弄建筑,以其名字之“辅”字开头,称“辅德里”“辅仁里”“辅安里”。
  1921年,中国共产党早期理论家、中共一大代表、中央局宣传主任李达,看到这里位于公共租界靠近法租界,交通方便,且当时郭族在上海属名门望族,交游广泛,故清遗少、商界名流、文人墨客多为座上客,随之向郭辅庭转达租房意愿。
  据当时的回乡族老相传,郭辅庭慎重向父亲郭子彬汇报此事,得到父亲郭子彬同意。郭辅庭后将“辅德里”625号(原上海公共租界南成都路,今上海成都北路7弄30号)转给公共租界巡捕刘少归,由刘少归象征性租给李达。李达于此开展革命工作,创立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出版机构“人民出版社”,宣传马克思主义。
  1922年7月16日至23日,“中共二大”在“辅德里”秘密召开。12位中共二大代表,代表当时全国195名党员。大会诞生第一部《中国共产党章程》,第一次发表《中国共产党宣言》,第一次提出党的统一战线思想,第一次提出“中国共产党万岁”口号。“辅德里”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圣地。1959年该址被定为“上海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由国务院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为“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明德祠后人,也积极投身革命。
  郭子彬之孙郭宣颖,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脱离家族,参加革命,为新中国第一批外交官,曾任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多国大使馆参赞。
  郭信臣之孙郭大藩(原广东作协副主席、文科二级教授郭小东之父),1937年于家乡铜钵盂明德小学(即明德祠堂)与汕头著名革命党人林川,参加革命。同年,出于革命需要,其父郭凤巢于《星岛日报》登报声明,与郭大藩脱离父子关系。
  铜钵盂仁记巷明德祠后人郭子彬、郭辅庭、郭信臣家族,为新中国的诞生作出了积极贡献。
  铜钵盂素有“文乡”“名人村”之美誉。自宋代以来,历代英才辈出,诞生了无数各界巨子,国内外商界更是遍布翘楚,家族生意贯通上海、潮汕、东南亚。仅民国时期至今,便涌现出了大批精英人物,以“百年出百余名人”为人津津乐道。
  其中正部级及将军三位——
  郭丰民(外交部),香港回归中英谈判中方首席代表。
  郭伟(少将),武汉军区政治部主任。
  郭丰山(少将),郭丰民之兄,原南京军区政治部主任(参加革命之名为林若夫)。
  院士两位——
  郭慕孙,中国科学院院士。1997年9月,当选瑞士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2008年,美国化学工程师协会评为“化学工程”百年开创者50位杰出科学家之一,成为唯一获此殊荣的中国科学家。郭慕孙之父郭承恩(1884—1946),博士,陆军少将。曾先后任上海兵工厂厂长,中央造币厂厂长。郭慕孙一家三代七杰,分别为院士、大学教授、医学博士、高级工程师等。
  郭豫元,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植物保护项目首席科学家。
  “汾阳世家”郭信臣派下,号称一门八杰,包括银行行长、交通部长、医院院长、电力总工程师、文科教授……文脉传承,人才辈出。
  2017年8月28日,汕头市以“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将仁记巷7号“汾阳世家”民居正式确认为文物保护单位。
  红色“辅德里”,十里洋场“大上海”,红色“明德祠”,南粤古村“小上海”,在岁月沉浮之间,在浪潮涌动之处,共同书写出一段历史的华彩,一份精神的传承。
  著名作家郭小东,曾以家乡为题,创作出《铜钵盂》《仁记巷》《光德里》三部曲,被誉为“继《红高粱》《白鹿原》之后,中国寻根文学力作”。作为“明德祠”“汾阳世家”后人,郭小东秉承红色传承,长期收藏中国大革命时期红军文物,包括井冈山时期红军信件、宣传标语、票证等,甚至还有一些孤品级藏品,总数达二百多件。他表示将于今年“七一”,将其藏品于家乡“仁记巷明德祠”展出。
  唯有鉴往,才可知来,唯有继往,方能开来。“明德祠的红色展览,也将是一次述往思来、见史而新的爱国主义教育和精神洗礼。”郭小东说。
□南方农村报记者 陈会玲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