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音乐学教授陈菊芬:客家人的一生都是歌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4年06月29日版次:06
  她用数年时间走遍赣、闽、粤、桂、川等客家人聚居地,甚至延伸到海外。始终“在路上”的陈菊芬通过导演纪录片、学术研究、校园美育、发行唱片、举办专题音乐会,传播与创新传承客家山歌。
  2024广东乡村歌手大赛开启,广东技术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院长、音乐学教授陈菊芬表达了对民间音乐的关注。“我希望每个乡村歌手能用最深的感情歌颂最美的家乡,唱出时代的声音和内心最美好的向往。”
“从天亮唱到天黑”
  聊起音乐、演唱和客家山歌,这位“中国新客家山歌代言人”不像是一板一眼的老学究,更像是拥有丰沛情感、乐于表达的少女。
  “客家山歌难唱的点就在于,要用中低音唱出明亮的感觉。”陈菊芬说起,清了清嗓子,即兴演唱起来。
  2017至2020年间,陈菊芬担任纪录片《千年客韵——中华客家山歌》的总导演,用镜头记录下客家人的歌声。她笑称,“从天亮到天黑,从年头到年尾,客家人都要唱歌。”
  在韶关始兴县沈所村遇到的一位时年93岁的杨阿婆,让陈菊芬铭记至今。“五月呀子里是端阳,紧守三关杨六郎。”杨阿婆用一首富有当地特色的《十二月花》,唱出了穆桂英、关公等民间典故和人物。“384个字,她一字不落。后来我才知道,其实她一字也不识。”
  回忆和外婆在河塘边唱山歌的幼年时光,陈菊芬的语气仿佛还是当年的小女孩。“客家女人的知书达理,不在于认多少字。她们教育子孙,就是用客家山歌。”
“骨子里的感动”
  客家山歌,是用客家方言吟唱的民间音乐。客家先民为躲避战乱自中原向南迁徙,客家山歌也不断融合江南吴歌等各地的民间音乐,形成丰富的曲调。
  陈菊芬的家乡在客家古邑河源,“河源东源县是纯客县,我的成长离不开客家山歌。”
  陈菊芬回忆道,孩童时,父亲在河源最早的山歌剧团乐队打鼓,即戏剧里说的“掌板”。演出侧台,她就坐在旧鼓箱上,看父亲排练、表演。
  九十年代,陈菊芬进入星海音乐学院求学。在与老师讨论民族歌曲演唱风格时,陈菊芬演唱了《客家山歌特出名》选段。“那时老师说,我唱所有的歌,都没有唱客家山歌好听。”陈菊芬回忆道,“她说那是一种‘骨子里才有的感动’。”这位帮助陈菊芬找到一生志趣的老师就是星海音乐学院陈肖容教授。
  于是,陈菊芬开始专注于演唱和研究客家山歌,她到梅州拜师“国家级代表性客家山歌非遗传承人”汤明哲,并在汤大师的指点下深入调研、学习、传唱客家山歌。
“乡音识亲人”
  在陈菊芬看来,客家山歌的起源是“对话”,一首首对歌“讲述的是生活”。比起守旧,她更希望“为传统文化赋予新的生命力”。
  2003年起,陈菊芬开始举办客家山歌的专题音乐会。她把自己收集到的原生态山歌,以及经过前辈音乐人初步整理的山歌,用融合民族与通俗技巧的演唱方法进行传播。迄今为止,陈菊芬已经发行9张客家山歌唱片。
  “抖音上有很多唱山歌的客家人,就像歌里唱的‘乡音识亲人’。”陈菊芬认为,尽管客家人的生活方式出现变化,“有感可发,总是不会变的。”
  近年来,陈菊芬开始关注基础教育课程中的“美育”,通过客家文化的教材体系构建,传授山歌背后蕴含的文化内涵。  □徐臻 江玲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