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准00后”一人一机守护5000亩稻田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4年08月03日版次:07

  戴晓创(右)在比赛中。

人物档案
  戴晓创,普宁市立坤农业专业合作社技术员,从事飞防工作超过5年。
  南方农村报记者 张植宏

  小时候对于农活“能躲就躲”的他,如今却欣然当起了新农人。这一切都从无人机开始。“现在的种田和10年前完全不是一个概念,是个科技含量很高的职业。”戴晓创说。
  2019年大学毕业后,“准00后”飞手戴晓创毅然选择回乡种地,用农事无人机守护自家的5000亩稻田。如今,他从事飞防植保超过5年,累计作业面积超过8万亩。
通宵飞防是家常便饭
  戴晓创1999年出生于揭阳普宁,差一点就是“00后”,一米八的个头被晒得黝黑。2024年广东省第一届农事运动会之广东农事无人机飞赛一结束,他抓紧驱车从高州返回普宁。当地的晚稻插秧马上就要开始,育秧工厂里的秧苗长势时刻牵动着他的心绪。
  无人机飞手的工作时间不固定,遇到天气好、任务急,通宵飞防也是家常便饭。
  今年5月底6月初,在早稻抽穗灌浆的关键期,连续阴雨导致卷叶螟虫情加重。这是一种发展迅速的虫害,必须在幼虫刚孵化时就抓紧防治,有丝毫延误都可能影响产量。
  戴晓创在巡田时发现虫情苗头,便立即着手飞防。从傍晚6点到隔天上午11点,他和同事两人连续作业17个小时,终于完成1000多亩稻田的农药喷施。“累趴后睡到‘不省人事’,但能把虫子扼杀在摇篮里,一切就都值得。”
  无人机、拖拉机、插秧机、收割机……原本就读英语专业的戴晓创,如今能“玩转”各种农机,对于卷叶虫、钻心虫、稻飞虱、纹枯病、白叶枯等病虫害的识别和用药也越来越熟练、专业。
  “开着拖拉机把坑坑洼洼的泥地整平,用插秧机把秧苗一排排整齐种下,亲手写的材料方案得到认可,完成的那一刻都成就感满满。”在日常工作中,戴晓创对于农业的热爱也在加深。
从“田头互喊”到高度智能化
  近年来,无人机科技发展迅速,农事无人机的功能越来越强大,适用的作物类型也越来越多样。目前由广东生产、全球领先的农事无人机最大载重量达60公斤,装一次药水能喷施超过25亩稻田,只要设定好药量、飞行高度、作业地块等参数,几乎能实现全程智能化。
  戴晓创对科技的进步深有体会。他说,2016年时的农事无人机还未配备摄像头,田间实操需要两个人拿着对讲机,一个在田头,一个在田尾,互相喊话。但之后几年,无人机迅速更新迭代,目前已被广泛运用于飞防植保、遥感检查、种子撒播、授粉辅助等方面。
  “无人机于我而言,意味着能更高效快捷地完成病虫害监测和防控,让我的工作更轻松,不用再拿着喷雾器在水稻田里淌了。”戴晓创说。在当地,农户对于无人机飞防的接受度、认可度也在快速提升。
四兄弟合力守护粮食安全
  潮汕地区精耕细作,素来有“种田如绣花”的美誉。戴晓创经常借助无人机在田里玩出“花”。
  创作稻田画是戴晓创的一大爱好,每年春季,他用无人机进行精准定位作图,设计出各种文字图案,并从株高、叶色、花期等方面筛选合适品种。之后再经过数十天的精心管护,便能创作出景观迷人的稻田画。
  戴晓创的父亲种田30多年,在2019年成立普宁市立坤农业专业合作社,种植果蔬、谷类、水稻等农作物,目前流转种植面积超过5000亩,年粮食产量超过1000万斤。
  戴晓创家里有四兄弟。大哥梁铭郁也参加了机飞赛,最终排名第十一。二哥梁铭彪从事园林设计,合作社的农产品包装设计都出自他手。四弟梁铭创则是一个机械能手,其他人花好费几天才能熟悉的机器,他一天就能上手。
  今年早稻再次喜获丰收,一公斤优质丝苗米的收购价超过2.5元。“合作社种植了19香、南晶香占、美香占等优质品种,还没收割就被米厂抢订一空。”戴晓创说。
  如今,戴晓创兄弟四人已逐渐从父亲手中接过“交接棒”,合力用科技种好粮。目前正值晚稻插秧季,为了在短时间内高质量完成大面积的插秧和飞防,戴晓创又开始忙碌起来。   □张植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