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新一轮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行动释放新型城镇化内需潜力

城市的“下半场” 乡村的“上半场”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4年08月15日版次:05

  参与广东省第一届农事运动会的选手们被杏花村的美丽村景吸引。

  南方农村报记者 韩安东

  艳阳八月,茂名高州市分界镇储良村杏花自然村,从各地到此参加“杏花研学”的中小学生络绎不绝。近年来,高州针对杏花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至城市的现状,结合龙眼文化,活化利用空置建筑,打造特色研学基地。“腾笼换鸟”让杏花村有了更多发展空间,成为了“游人遥指的杏花村”。
  从“乡土中国”到“城镇中国”,中国近十年累计1.65亿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7月31日,国务院印发《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五年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提出实施新一轮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行动,要经过5年的努力使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升至接近70%。这意味着,更多的农村人口将去往城市,优化乡村布局进入新阶段。
补齐民生短板◥>
让进城的人口安居乐业

  根据《行动计划》,5年后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升至接近70%,这意味着城镇人口将增至近10亿人。事实上,在国家“十四五”规划中已经提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65%”,如今再次提速,足见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性。
  国际经验表明,人口和产业向城镇聚集是城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城镇为人口聚集和产业发展提供空间载体。以日本为例,二战后,日本城镇化进程加速,被称为“隅田河奇迹”的1955年至1975年,城镇化率从56.1%快速上升至75.9%。其中年轻、有创造力、有生产力的农村劳动力是主力军,持续向制造业、服务业等产业转移。
  近年来,我国加快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但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仍有较大差距,约有1.7亿进城农民工和随迁家属尚未完全市民化。
  如广东东莞,作为制造业大市,这里吸引着全国各地的农民工进城务工。早在2015年,东莞就曾推出“莞版20条”,畅通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通道。尽管如此,现阶段人口城镇化率92.83%的东莞仍面临公共服务供给难以覆盖农民工的问题,住房、看病、教育常有非议之声。
  把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摆在突出位置,是加快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应有之义。从衣食住行,到安居乐业,再到生老病死,如何平衡城镇综合承载能力与放开限制后的农业转移人口涌入,是对每一个城市的治理考题。
  教育供给更足、住房保障更多、公共服务更便利、就业机会更丰富……《行动计划》从方方面面保障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留得住、过得好,力争通过人口正向流入让城市安全韧性短板得到有效补齐。
  《广州蓝皮书:广州社会发展报告(2024)》也指出,大型城市的硬件设施以及公共服务供给是影响农业转移人口流入的重要因素,要加大力度推进核心城区、次核心城区的优质教育、医疗资源向外围城区和镇街辐射力度,避免出现公共服务与人口错配现象。
  注重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的新型城镇化,正让越建越大的城市有了人气与生机,提供了新的动力。事实上,从城镇化率近100%、GDP领跑全国的深圳喊出“来了就是深圳人”的响亮口号,我们就不难看出,城越大,越对于人有更强的迫切需求。
  城市的“下半场”,要针对性地部署实施城市更新和安全韧性提升行动,以人口规模大密度高的中心城区和影响面广的关键领域为重点,扩大内需、扩大投资、扩大就业,让区域产业在韧性阶段“有人可用”,有力量可支撑,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胡冰川在接受央广网采访时指出,根据相关估算,城镇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可以拉动约万亿元规模的新增投资需求,同时新增2000多亿元的消费需求。 
探索农旅融合◥>
让空置的土地焕发活力

  白墙黛瓦、墙绘点缀、绿植环村,今年7月20日-21日,从全省各地前来参与广东农事运动会的选手们,都被杏花村的美丽村景所吸引。
  在2021年,杏花村完成了730户长达3公里的农房风貌统一工作,村庄环境由干净整洁向美丽宜居转变。“这次比赛也能经过很多我们特意打造的网红景点,这些土地、宅基地的所有者,很多都进城务工,我们通过设计,让空置的地方‘活起来’。”莫潇介绍说。
  在城镇化快速推进过程中,农村人口持续向城镇流动,大量农户长期处于“人地分离”“人户分离”状态。《行动计划》明确,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合法土地权益,依法维护进城落户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不得以退出上述权益作为农民进城落户的条件,探索建立自愿有偿退出的办法。
  对于既有“权”,又很“闲”的土地和房屋如何重新盘活利用,推进农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是一条可实践的路径。
  “村里有30多栋老房子,有的闲置时间超过了20年,大部分房主都外出务工。与其荒废,不如利用起来打造旅游景点,开发更多产业资源。”在桂联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邓秀清介绍,当地石坪自然村在2022年启动“三地活化”项目,包括活化30栋闲置民居、300亩耕地,培训启用30名本地村民管家,让沉睡的乡村资源被唤醒。
  在清远市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通过系统盘活农村承包地、宅基地和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三块地”,当地乡村正在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起步即冲刺。通过农村“三地活化”改革,连山利用资源禀赋和民族民俗文化风情,打造集文化部落、民宿乡宿、壮瑶医药、特色餐饮、休闲运动、等功能于一体的乡村旅游项目,实现乡村旅游与文创的共生共荣。
  “城乡融合”不是以城市化为中心的‘消灭农村运动’,而是城市化稳步推进和农村安居乐业并行不悖、共同发展。”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研究员林辉煌表示,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探索城市社会资本和农村土地经营权相结合的新机制,同时要强化财政扶持和金融服务,将农民创业与发展县域经济结合起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