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惠州博罗观音阁

小花生落地生根 “金豆子”破土而出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4年09月10日版次:06

  村民在炒花生。 钟畅新 摄

  中秋将至,惠州市博罗县观音阁镇上开始飘出炒花生的香味。在田间地头,8月初种下的晚造花生已经开花,正孕育着新的果实。
  观音阁花生种植历史悠久,其品种多为小粒种,壳薄肉实,色香味美,2015年观音阁花生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定,并实施保护。目前,观音阁镇正在着力通过推广新技术、统一和规范地理标志专用标志使用、引进加工企业等,提高观音阁花生的产量、质量和产值,让“小花生”成为村民致富“金豆子”。
观音阁是种植花生的“宝地”
  下午4时许,暑热开始消退,观音阁镇泳新村村民黄凤娇和丈夫到地里给花生施肥、培土,“这是8月头种的,你看,才过了20来天,有的已经开花了,再过两个来月就可以收了。”黄凤娇擦了擦额头上的汗,高兴地和笔者唠起来。
  黄凤娇家里早造种了2亩花生,晚造又种了2亩左右,“我们村的地特别适合种花生,种出来的花生果实饱满,产量也比较高。”黄凤娇说,每亩地收成的花生晒干后有500斤左右,干的花生每斤卖10元左右,炒花生则可以卖到20元,“一年下来有两三万元收入。”
  泳新村是观音阁镇的沿江村之一,村里的土地多为沙质土壤,比较肥沃,地势也平坦,因此成为种植花生的“宝地”。泳新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黄彩良介绍,泳新村种植花生历史悠久。以前种的是“八月豆”,生长期长,产量也比较低,一年收一次,而且采收的时候容易脱荚,很费人工。后来换成了“百日掂”,这个品种为小粒种,荚果较小、网纹较深,果嘴长带勾,其籽仁呈珍珠豆形,比较饱满,吃起来香中带甜,在市场上有较高的辨识度。
  “村里家家户户基本上都种有花生,一年种两造,需要和其他作物轮种,全年种植面积800亩左右。”黄彩良说,“百日掂”这个品种的花生种下去100天左右就能收获,早造清明节前种下,7月份收获,晚造8月份种,11月份收,刚好赶上中秋节和春节,“基本上不愁卖。”
  不仅是泳新村,观音阁沿江的村子都种植花生,这也使得观音阁成为博罗县的花生主产区之一。
全镇花生种植面积超万亩
  正是因为观音阁花生有种植历史悠久、品种独具特色且种植广泛等特点,2015年12月4日,观音阁花生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定。
  观音阁镇农林水综合服务中心主任杨家欢介绍,“2015年之前,全镇全年的花生种植面积为5000多亩,10年来种植面积稳步扩大,目前全镇全年种植面积超过1万亩。”
  据了解,村民一般将花生晒干后直接销售,也有部分村民会对花生进行炒制、水煮之后再销售,提高产品附加值。近年来,随着花生种植面积扩大、产量提升,镇内的花生加工作坊也多了起来。杨家欢介绍,“初步统计,目前全镇有花生加工作坊28家,主要是炒花生、煮花生和榨油。”
  村民张仲文在镇上租了个门面,和父母一起加工、售卖炒花生。每年7月,早造花生收成后,他们就开始忙碌了起来:去地里跟农户收花生,回来再进行二次筛选,然后用东江河砂炒制售卖。
  随着中秋临近,订单也多了起来。近日,笔者来到张仲文的店里,他和父母正在炒花生。炒花生的工具很简单,一个柴火灶、一口大铁锅、一把铁铲、一锅东江河砂就行,关键是翻炒的手艺。“火候要控制好,火大了会把花生壳炒黑,火小了又不够热度。”张仲文说,一锅花生15斤左右,要不停翻炒1个多小时,通过河砂把热量传导给花生,这样炒出来的花生才能受热均匀,吃起来酥脆又香甜。
  每年中秋和春节都是炒花生的售卖高峰期,有的客户一订就是几百斤甚至上千斤,忙起来的时候张仲文和父母一天要炒十几个小时,很是费力。
  中秋和春节之外的时节,炒花生的销售都比较平淡。为了扭转这种情况,近年来,张仲文开始尝试通过抖音、视频号等平台发短视频宣传观音阁花生,效果不错。
引进龙头企业发展精深加工
  观音阁花生享有盛誉,也能为村民带来不错的经济效益,但目前花生产业受到一些因素制约,并未发展壮大起来。
  杨家欢介绍,目前观音阁花生的种植和加工大多停留在初级阶段,主要靠人工,机械程度不高,且种植面积比较零散,规模化大面积种植的农户比较少。此外,观音阁花生缺乏精深加工产品,存在产业链不完善、品牌建设薄弱、销售渠道单一、品质标准不高等待解决的问题,难以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
  近年来,观音阁镇狠抓招商引资和重点项目建设,“这几年,驻观音阁镇帮镇扶村工作队积极链接资源,陆续有一些花生加工企业过来考察调研,我们也正在与一些企业洽谈。”杨家欢说,希望引进一家龙头企业,以龙头“聚能”,发挥企业的牵引作用,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条,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据惠州日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