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08版: 种植
<< 上一版
下一版 >>
版面导航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清新建设麻竹笋运输轨道破解采收难题
来源:
南方农村报
时间:
2024年09月24日
版次:
08
龙颈镇麻竹笋运输轨道项目将有效破解麻竹笋采收难问题。
时下,清远市清新区种植面积达11.05万亩的麻竹笋进入了采收期收尾阶段。在这些鲜嫩爽口、笋味香浓的“小竹笋”身后,是产值达5亿元的“大产业”。近年来,清新区从种植、采收到加工,强化麻竹笋产业各环节,下大力气做大做优做强麻竹笋文章。
近日,清远西牛麻竹笋产业发展联盟正式成立,清新区的正玉农副产品有限公司、龙颈镇莫建新笋竹种植专业合作社、语博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成为清远西牛麻竹笋产业发展联盟成员。
今年全区新增种植3.6万亩
在清新区禾云镇板坑村,正玉农副产品有限公司麻竹笋加工厂房内,刚出竹林的鲜笋正被加工为一批批深受消费者喜爱的酸笋和清水笋。
随着螺蛳粉等特色食品走红,消费者对酸笋的需求逐步增加,正玉农副产品有限公司的酸笋生意也越做越红火。在这里,每年加工的鲜笋约2000多吨,主要销往珠三角地区。
“产品品质好,自然不愁销路。在深圳和东莞,可以说,每五碗螺蛳粉中就有一碗的酸笋出自我们公司。”正玉农副产品有限公司负责人胡师荣对自己产品的质量充满信心。
销路打开后,如何增加产量成为清新区政企的下一个课题。
近年来,清新区通过政策引导麻竹笋种植规模扩大,用心呵护麻竹笋产业发展。2024年,清新区印发《清远市清新区麻竹笋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对区内连片种植面积达10亩(含10亩)以上且成活率达90%(含90%)以上的种植主体进行300元/亩的补助。据统计,2024年全区已新增麻竹笋种植面积约3.6万亩。
“我们要让利笋农,不能让他们失了耕笋的积极性。”胡师荣表示,下一步,他们将强化和笋农的合作,鼓励笋农合理施肥,稳步增加产量。
笋农一趟能采收600斤鲜笋
在清新区龙颈镇高山上孕育而生的骆坑笋,是清新麻竹笋产业的“明星”产品。早在清朝末期和民国初期,骆坑笋已远销海外。“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们村每家每户都耕笋,平均每户每年生产制作笋干约1000多斤。每逢麻竹笋收获季,收笋的客商络绎不绝,镇上繁华非常。”龙颈镇莫建新笋竹种植专业合作社社长莫建新回忆道。
近些年,劳动力的外流使得骆坑笋的采收面临难题。为了让高山上的美味“下山”,清新区开展龙颈镇麻竹笋(骆坑笋)运输轨道项目,据了解,项目一期计划建设20公里,预计总投资449万元,现已完成建设并投入使用8公里。项目建成后将惠及骆坑笋重点种植区域内的7个自然村,极大提高区域内笋农耕种及管护骆坑笋的积极性。
“麻竹笋轨道建成后,笋农一趟就能采收600斤鲜笋下山,会有越来越多的村民回来耕笋。再过几年,这个山头和周边一带的骆坑笋会逐渐摆脱失管状态,长得像当年那么好。”莫建新展望道。
麻竹笋收储基地建设中
“要想掌握麻竹笋鲜笋和成品价格的话语权,还是要向深加工方向发展。我们计划建设大型的麻竹笋加工工厂,延长麻竹笋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语博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梁国锋介绍,他们在清新麻竹笋种植面积约2000亩,年收购加工鲜笋约8000吨,带动周边农户种植约400户。延长麻竹笋产业链、推动麻竹笋精深加工、建设自身品牌,是公司未来的发展方向。
据了解,为拓展麻竹笋加工能力,清新区正在建设麻竹笋收储基地,基地分别由收笋区、切笋区、蒸煮区、晒笋区、发酵区五个部分组成,年处理鲜笋产能3000-4000吨,年生产麻竹笋干产能150-200吨。 □李瑞雪
上一篇:
增施月子肥可防水晶梨开秋花
下一篇:
适时增施穗肥 促进晚稻生长
上一篇:
增施月子肥可防水晶梨开秋花
下一篇:
适时增施穗肥 促进晚稻生长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