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博贺天光鱼市 向海兴千年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4年10月31日版次:03

  天光墟没有固定摊位,新鲜的渔获一上岸便引来众人围观。

  黄维保带着渔获赶回码头。

  即将收市时,有渔民请朱香玲直播,销售剩余的海鲜。

  博贺港是广东省三大渔港之一,每天凌晨,小码头准时开市。

  博贺港码头停靠着多种船只。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但在南粤大地,有一种半夜开市、鸡鸣散市的集市——“天光墟”。
  在“天光墟”,人们或是为了舌尖的一口鲜,或是为了将辛苦劳作的成果卖个好价钱。买者与卖者之间形成了无言的默契,在这里,夜有了普通人感知外的模样。
  从月光皎皎处走来,子夜到黎明的坚守,终向阳而生。穿过满是时间沉淀的墟市烟火,再走向新时代的灯火阑珊。拥有千年历史的“天光墟”,或成为新市场、网红打卡地,或正在寻觅新的发展机遇,持续以独特的色彩绘就南粤大地上独有的风土人情。
  在“百千万工程”实施即将迎来两周年之际,南方农村报推出“天光墟 粤繁华”系列报道,拾遗“天光墟”,展示广东不一样的乡土烟火气。
  凌晨5点,林农摸黑关掉手机闹钟,简单梳洗后,骑上摩托车,穿过几条街,来到了售卖海鲜的“天光市场”——博贺港码头。
  林农是茂名市滨海新区博贺镇农记大排档的老板兼掌勺,凌晨前往博贺港码头采购新鲜到岸的海鲜是每天的“基操”。
  博贺作为一个沿海小镇,海鲜资源丰富,林农利用这一优势,将新鲜的海产变成一道道色香味俱佳的菜肴。他的大排档在当地小有名气,不少游客慕名而来。
  博贺港码头是千年渔港,更是广东三大渔港之一。林农到达时,已经是凌晨5点30分,市场上的买卖正到高潮。头灯、鱼灯、船灯,各种灯光交织在一起,将市场点亮。各摊位上摆满了刚捕捞上岸的海鲜,螃蟹、濑尿虾、鱼、贝类……应有尽有。林农熟练地穿梭在摊位间,边与熟悉的摊主们打招呼,边挑选心仪的海鲜,随后讨价还价,力求为自己的大排档拿到性价比最高的食材。最后,林农将买好的海鲜装箱,小心翼翼地放在摩托车后座上,启动摩托车回到大排档。
靠海吃海
  天光墟,粤语中“天光”是天亮的意思,“墟”是集市,因其凌晨开市、天亮收市而得名。博贺港码头的天光墟初为沿海群众自发聚集形成的批发市场,因海鲜的特性,采购商以及所有爱好这一口的食客都爱争抢海鲜到岸“第一落点”,早一步到,就比别人早一步抢“鲜”。
  凌晨4点-6点是博贺港天光墟的黄金时段。如今博贺港天光墟已发展成为大型海产品交易市场,亦是海鲜爱好者的“淘货”胜地。
  比林农更早一步到达博贺港的是候船归港的渔民。黄维保是土生土长的博贺人,也是地地道道的渔民。在博贺港,家家户户都与海有渊源。“我们博贺人,不是自己有船,就是亲友有船,都靠海吃饭。”黄维保19岁时便一个人出去跑船,到现在独自跑船23年了。“我对船、对大海的了解,就跟我对自家的后院一样。”黄维保说。
  黄维保要做的是从大船接运海鲜送到码头,确保海鲜以最佳的状态出售。“每天这个时候(凌晨4点)大船就回来了,我们开小船去接货。”大船、小船会面,几名大船上的渔民手脚麻利地用粗绳将两艘船固定在一起,再从大船上拖出七八个装满了海水的塑料桶,每个桶里插着输氧管,转移到小船上,然后将鱼虾蟹等海鲜捞起,放进小船上的塑料桶里。这些海鲜刚刚从船下的拖网里捞上来,带着海水的冰凉和鲜味。“一条20米左右的大船,捕捞到的海鲜估计能卖一两万元,就可以返港了。”
  据悉,博贺渔港在册渔船数量达2127艘,2023年的渔获卸港量为16万吨,渔业产量合计27.8万吨,渔业总产值达到63亿元。这些数据在全省所有渔港中均位列第一。
不止渔港
  博贺港是千年商港,自汉武帝时期起,它就扮演着海上丝绸之路关键中转站的角色。1993年,经省政府批准,博贺港由起运点转变为装卸点。自此,博贺港发展成为集商贸和渔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港口,并被指定为省内的对台贸易点。
  千年博贺港至今仍旧生机勃勃,不仅因其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更重要的是博贺人葆有敢闯敢干的精神。海雁渔业委会书记杨承志对博贺港的历史如数家珍:“上世纪50年代,博贺镇只有三个渔业大队。我们海雁以小帆船、小双帆船为主体,是近海作业;海鹰是深海作业;海燕是浅海作业。到现在已经有5个渔委会,港口建设也越来越规范、越来越繁华。”
  “因为我们这个市场出名了,很多外地游客都专门跑来旅游、买海鲜。”杨承志笑着说,“博贺港从古至今,都在以不同的身份承担着不同的历史使命,养育着博贺人。”
  2022年,博贺镇以实施“百千万工程”建设为契机,抢抓广东滨海旅游公路茂名先行段通车机遇,提出“大汉古港 现代渔业 滨海旅游 博贺新墟”新概念,借助博贺镇千年渔港、天光墟效应,全力推进博贺美丽墟街、博贺镇综合市场、博贺墟美食街建设,打造滨海度假和休闲康养综合项目。2023年10月,以博贺渔港为核心的沿海渔港经济区更是入选全国十大试点区,推动“百千万工程”建设加力提速。
海鲜买手
  博贺镇不断发展,博贺港天光墟也迎来了一批“新角色”。他们有别于渔民、批发商、居民和游客,每年8月开渔后,便雷打不动,天天前来趁墟。
  家住旦场镇的朱香玲与丈夫王洪润便是活跃在天光墟的“新角色”。他们专门为千里之外的消费者代购海鲜。朱香玲从2023年8月开渔后,便做起了户外主播。从家里到博贺港码头开车需要20分钟,每天凌晨,朱香玲4点半起床,5点出发赶到天光墟,这时正是各种“尖货”出没的黄金时间。码头上人声鼎沸,层层叠叠的摊位摆满了各式各样的海鲜,从鲜嫩的鱼虾到肥美的蟹贝,琳琅满目。随着朱香玲直播镜头的移动,观众仿佛置身于这个充满海味的墟市之中,感受着渔港的繁忙与生机。
  “连续不断地说,要跟网友介绍这些海鲜。有些我一开始也不认识,现在基本上就没有叫不出名字的海鲜。”朱香玲和丈夫经营着抖音号“电白妹”,目前粉丝逾万。“每次开播都会有人看,有很多是在外地工作的博贺人,会让我帮忙买点海鲜寄过去,尝尝家乡味。”事实上,朱香玲的直播不仅让远方的游子感受到家乡的味道,也让更多人了解了博贺镇的海鲜文化和疍家文化。
  朱香玲和王洪润利用网络平台的便捷,将新鲜的海鲜直接从渔港发往全国各地。朱香玲说:“我们早上直播,播到八九点差不多收市,再回去给客人打包发货。省外的中午前就要发出去,这样他们就能吃到最新鲜的海鲜。”
  朱香玲告诉南方农村报记者,在博贺天光墟,至少还有2队人马在做同样的直播代购生意。朱香玲们的努力为博贺渔港的海鲜销售开辟了新的渠道。现在,越来越多的主播来到博贺港天光墟直播,为当地渔民带来了更多的商机。
  随着网络销售兴起,博贺渔港的海鲜市场逐渐从单一走向多元。传统的批发零售模式之外,越来越多渔民和商家开始利用互联网平台,拓宽销售渠道,提高经济效益。博贺渔港的海鲜通过网络走向了全国,甚至全世界。这种新的销售模式,不仅为博贺渔港带来了新的生机,也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朱香玲的抖音号将“每日新鲜代购”的内容置顶。她的说明是:“每天现场代购,从码头到你手上只需24小时,后来的我选择留在了家乡,希望能把更好的博贺港海鲜推荐给你们!”
□撰文:南方农村报记者 唐瑞谦  摄影/摄像:柯学潜  跟题编辑:黄婵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