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08版: 种植
<< 上一版
下一版 >>
版面导航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大力发展智慧农业有了时间表和路线图
“千里眼”“顺风耳”让种地更高效
来源:
南方农村报
时间:
2024年12月24日
版次:
08
不久前,农业农村部印发《农业农村部关于大力发展智慧农业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和《全国智慧农业行动计划(2024-2028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我国智慧农业发展现状如何?重点任务如何推进?笔者进行了采访。
聚焦智慧农业大面积推广应用面临的难点卡点
在山东汶上县苑庄镇演马村,冬小麦长势喜人,田埂旁,一座智慧监测平台引人注目。去年,苑庄镇投资460万元建设智慧化农业基地,通过农田微型气象站、土壤墒情传感器、物联网水肥一体化系统等高科技设施,对空气温湿度、虫情、土壤墒情等数据进行全天候精准监测。“种地有了‘千里眼’‘顺风耳’。”种粮大户荣维振告诉记者,在智慧农田里种庄稼,一个人就能管理上千亩地,节水1/3左右,今年秋收玉米亩产多了约200斤。
近年来,我国持续完善智慧农业政策体系,智慧农业建设正迈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为加速推广应用智慧农业相关技术,农业农村部支持建设了一批国家智慧农业创新应用项目,深入开展国产化智慧农业技术的中试熟化、推广应用,今年新增建设项目19个,累计支持建设项目已达116个,为“谁来种地、怎么种地”的问题提供了信息化解决方案。
业内专家分析,我国人多地少、资源紧缺,农业劳动生产率仅为非农产业的1/4左右,比较效益偏低。亟须大力发展智慧农业,加快改变大水漫灌、粗放经营的生产方式,以智能化实现精准化,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关键技术装备以及应用的广度、深度上仍然存在差距。
农业农村部市场与信息化司有关负责人介绍,围绕智慧农业大面积推广应用面临的难点卡点,农业农村部研究起草了《指导意见》和《行动计划》。
力争到2035年农业全链条实现数字化改造
“智慧农业的应用场景非常广泛。”浙江托普云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渝阳介绍,利用机器视觉与AI算法模型,可实现对田间微小害虫的精准识别和测报,对虫害发生趋势进行研判和预警。在浙江兰溪市,杨梅产业与数字孪生、卫星遥感、AI、大数据等技术深度融合,推动杨梅产业智慧升级。
从全国看,一批信息技术与农机农艺相融合的技术模式正应用于越来越多的农业生产场景,随着农(牧、渔)场智慧赋能计划启动实施,一个个智慧农场、牧场、渔场逐渐落地生根。
《指导意见》以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和农业农村管理服务效能为目标,加速信息技术在农业农村领域全方位全链条普及应用。“通过着力破解信息感知、智能决策、精准作业各环节的瓶颈问题,大幅提升农业智能化水平,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新动能。”农业农村部市场与信息化司有关负责人说。
看时间表和路线图:力争到2030年,高端传感器、关键零部件、成套智能装备等关键技术装备取得重大突破,智慧农业标准体系、检测制度基本建立,技术先进、质量可靠的国产化技术装备大面积推广,智慧农业在重点地区、重要领域、关键环节得到广泛应用,农业生产信息化率达到35%左右。预计到2035年,关键核心技术全面突破,技术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农业全方位、全链条实现数字化改造,农业生产信息化率达40%以上。
看具体任务:《指导意见》围绕全方位提升智慧农业应用水平、加力推进智慧农业技术创新和先行先试、有序推动智慧农业产业健康发展等领域提出13项重点任务。
针对“建设智慧农业引领区”,农业农村部市场与信息化司有关负责人表示,重点是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开展先行先试建设,通过强化政策创设、推动机制创新、集中用好各类支持措施,打造智慧农业发展高地,探索形成区域性的整体解决方案。数据是智慧农业的核心要素。立足产业发展需要,我国将加快制修订一批智慧农业共性关键标准与通用技术规范,建立智慧农业技术装备检验检测制度,建立健全农业农村数据管理和交易制度,培养一批符合产业需求的应用型、创新型和复合型人才,夯实智慧农业发展基础。 □据人民日报
上一篇:
蔬菜早期施熟石灰 可防根肿病
下一篇:
采收成熟蕉果 防御低温霜冻
上一篇:
蔬菜早期施熟石灰 可防根肿病
下一篇:
采收成熟蕉果 防御低温霜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