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12版: 热土
<< 上一版
下一版 >>
版面导航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腊肉
来源:
南方农村报
时间:
2025年01月04日
版次:
12
腊肉库存是一家人富裕程度的象征。 视觉中国供图
天空飘着雪花,格外冷。我一个人在连绵起伏的大山里走着,加上附近不时传来的猫头鹰诡异的叫声,让我不禁毛骨悚然。
离年越近,愈是想念故乡的腊肉,想念儿时的快乐时光。
山高林密的故乡,腊肉在乡亲们的生活中有着重要位置,是乡亲们一年到头的肉食。
乡亲们对腊肉有着特殊的感情,它不仅仅是美食,更是一种礼节符号,一种情感。
儿时的老家,过年过节,乡亲们都会将自家的腊肉送给亲朋好友,表达关怀和祝福。
家里有喜事自然少不了腊肉的,特别是过年,家家户户都要煮年干肉,吃了年干肉,预示着来年顺顺利利,和和美美,煮好的年干肉放到砧板上,一家老小用筷子夹上一块块年干肉放入口中,细嚼慢咽,那种滋味现在都让人回味。
家里来了贵客,也是要用腊肉来招待的,这是乡亲们待客的最高礼节。
邻里之间平时有了矛盾,有了误会,一方拿出熏好的腊肉,做几道下酒的好菜,打来自家酿好的米酒,在餐桌上夹菜敬酒,推杯换盏之后,话匣子彻底打开了,邻里之间的矛盾误会融化了,乡亲、友情在餐桌上得以升华。
过年前的村子里,家家户户熏制腊肉的热闹场景,让人感受到浓浓的年味。
儿时老家的腊肉,取材大多是自家喂的土猪,因为吃的是乡亲们自己种的五谷杂粮,或从大山里割回的猪草,肉质自然非常好,不仅结实、肥厚均匀,而且非常鲜美。
乡亲们制作腊肉一般要经过选、揉、腌、熏几道工序才完成。
在我老家,家家户户都有茶屋。
山里人的茶屋既是饭厅也是客厅,山里人来了客或一家人吃饭聊天都在这里。
在茶屋里有一个冬季不熄的大火塘,火塘用来供家里人取暖,也为储藏在木板屋夹板上的红薯种保暖,当然也要熏高挂在房梁上的腊肉。
腊肉悬挂在火塘上后,整个冬季,火塘中的炭火都不熄灭,经过炭火慢慢熏,腊肉在不经意间就熏好了,记忆中,儿时老家的腊肉,色泽金黄、浓香四溢,如咽酥酪。
儿时的老家,腊肉库存那是一家人富裕程度的象征,腊肉越多,意味着这家人越富有。
熏好的腊肉放在谷堆里,或挂在通风干燥的房梁上,就是放上两三年,也是不腐的,并且口感如故。
儿时的老家,腊肉有很多种吃法,比如煮腊肉、腊味合蒸、茶树菇炒腊肉、冬笋炒腊肉……
但不管哪种做法,也不管是清蒸还是小炒,都是美味,往往是菜还没上桌,那浓浓的香气先让人馋得流口水。
很多去过我老家的人,都说忘不了我老家腊肉这道美味。
关于腊肉,让我不由地想起很多年前的一个故事。
那是一年冬天,在县城读高中的我要回家取生活费,我乘车从县城回到乡里,那时我家是没有通公路的,从乡里到我家要走三十多里山路。
记得那天车子到乡里时,已经下午5点了,冬天的夜黑得早。天空飘着雪花,格外冷。我一个人在连绵起伏的大山里走着,加上附近不时传来的猫头鹰诡异的叫声,让我不禁毛骨悚然。我又累又饿,又胆怯又着急,但又不敢停下来,只得一步一步往前挪。
当我走到一个离家还有三四公里远的山坳时,实在走不动了,但突然看到不远处有一束忽明忽暗的灯光。也许是那束灯光给了我力量,我快步朝那户人家走去……
我犹豫了很久,终于鼓起勇气敲开了那户人家的门,向这户人家说明了我的情况。主人知道我情况后,从菜橱里端来一碗干红辣椒炒的腊肉,给我盛来满满的一大碗米饭,并一个劲地说读书人挺辛苦,要我多吃点。
那天晚上,也许是我太累太饿的缘故,一大碗腊肉和满满的一大碗米饭被我划拉得一干二净。当吃完最后一口饭时,猛然意识到怎么一下就把别人的菜全部吃完了?想到这里,脸“轰”地一下红了。
吃完饭后,好心的主人给我弄来杉木皮火把,要他儿子点燃后送我一程。从那户人家出来,尽管天空还着雪花,寒风冷冽,我身躯疲惫,但心里却异常地温暖,我对那户人家充满了深深的敬意。
这件事过去很多年了,但我却一直牢记在心。
现在我的家乡通了水泥路,回家也不必再经过山里那户人家了,但每年回家陪父母过年,我都要去山里那户人家问候走走,或带点城里的礼物。
我离开家乡很多年了,在城里工作生活,每次吃腊肉时,我都会想起儿时在故乡吃腊肉的情景。
几天前,母亲打来电话,说要为我准备一些腊肉。挂了电话,儿时的回忆像初融的春水,涌溢奔流,我真想回到大山深处的故乡,在老家那还能闻出桐油淡香的木板屋里,陪年逾古稀之年的父母聊聊天,话话家常,一起吃家乡的腊肉。 □王继怀
上一篇:
下一篇:
我就是来坐坐
上一篇:
下一篇:
我就是来坐坐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