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广州市花都区狮岭镇依托“邻里互助”提供居家养老服务

乡亲送餐上门 解锁踏实晚年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5年04月03日版次:04

  左:互助员做好午饭后陪老人吃饭。右上:互助员为老人送餐并打卡。右下:互助员还提供助洁等服务。

  南方农村报记者 李瑞雪
策划 洪继宇 苏晓璇 肖婉琦

  中午时分,当一抹亮橙色穿入屋内,一份热腾腾的午饭随之到来。在广州市花都区狮岭镇西头村,年过七旬的郑阿婆申请居家养老服务,由本村村民谭福友每日上门送餐。
  身着“狮岭镇居家养老”橙色马甲的谭福友,是一名“资深”养老互助员。骑着电动车穿行于村道上,为结对老人们上门送餐,她坚持了八个年头,也见证了八年来花都区“邻里互助”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的发展过程。
  保温箱中的饭菜,从起初在自家厨房烹饪,变为如今的长者饭堂统一配送;上门服务项目,也从助洁延伸到上门做餐、个人护理、陪伴就医等方面。
  像谭福友这样的农村养老互助员,目前花都区共有88名,依托“邻里互助”模式,389位农村老人获得了更加贴心的居家养老服务。
从“邻里厨房”到“统一配送”
一餐热饭的升级之路

  花都区“邻里互助”的最初探索,是为了解决“大配餐”服务的“下乡难”。在推进老年助餐服务方面,花都区既具有广州大都市的市场化资源,又面临着辖域内农村分布分散、空心化等困境。
  以狮岭镇为例,全镇下辖24个村(社区),其中17个行政村分布相对分散。狮岭镇共设有3间长者饭堂,分别位于义山村、益群村和金狮片区,服务范围相对有限。例如,纳入配餐服务范围的新民村,距离最近的长者饭堂约3.4公里,乘坐公交车出行需25分钟左右,村里老人前往长者饭堂集中就餐显然不现实。
  西头村党委副书记邹容娣告诉记者:“我们村里也一直规划建设长者饭堂,但农村相对社区来说受众较少、覆盖面小,村里的老人们也更习惯在家吃饭。”
  2017年起,为解决偏远村庄老人用餐难题,狮岭镇政府联合第三方机构挖掘农村熟人网络资源,动员村中低收、低保家庭的妇女担任“养老互助员”,利用自家厨房为周边困难老人提供送餐服务。
  此前为西头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的谭福友,就是在此时加入了这支队伍。谭福友家的厨房成为了8名老人的“长者饭堂”,每周一至周五,她按“两荤一素”标准在家做好午餐,送至8名老人家中。
  在实践过程中,“邻里互助”的老年助餐服务模式逐渐往多元化、专业化和规范化方向发展。狮岭镇综合养老服务中心通过自建厨房和引入餐饮企业,提供专业的老人餐食,从“中央厨房”统一配送至“中转站”,再由养老互助员完成“最后一公里”的入户配送。申请居家养老服务的农村老人可根据实际需求,选择统一配餐或上门做饭服务。
  如今,每天上午11点左右,在旗新村委会门前绿荫下,一抹抹亮橙色汇聚而来。她们一边闲聊,一边等候统一配餐的汽车。
  狮岭镇共有3个这样的配餐“中转站”,一支平均年龄约48岁的养老互助员队伍,用电动车轮串联起17个村的养老助餐“最后一公里”,新扬村村民张洁云也是其中一员。
  “有几个老人更爱吃米饭。”配餐车到来后,张洁云很快将几盒米饭放入电动车的保温箱中。这天中午的“两荤一素”是虫草花蒸肉丝、冬瓜焖鸭和青菜,主食有米饭也有包点可供选择。从事互助养老服务近4年,张洁云已非常熟悉结对老人们的口味。
  除了从“自家厨房”到“中央厨房”的专业化,谭福友也切身感受到助餐服务流程的规范化。配餐过程需拍照留档,饭菜需留样48小时,服务对象书面指纹确认……每位互助养老员还需将服务工单上传至广州市为老服务综合平台,接受广州市民政局、花都区民政局、狮岭镇综合养老服务中心的监督核查。
从“吃得好”到“过得好”
妇老结对的温情守护

  地处广州郊区,狮岭镇的早晨却并不悠闲。作为中国皮具之都,狮岭镇内工业园区众多,农村青壮年多在厂里打工,早出晚归。孤独,是村里老人们的生活常态。
  不过,一天当中,沉默的房屋会因养老互助员的到来而泛起生机。
  上午10点左右,张洁云做完一户老人家中的助洁服务后,便来到王婶(化姓)家中,开始为她做午饭。焖饭、洗菜、切肉、翻炒,时不时停下来,用水印相机拍摄打卡。张洁云一边忙活,一边告诉记者,王婶情况比较特殊,没有子女的她由亲戚照料着,但是作为工人的亲戚也时常分身乏术,因此平时会提前买好菜,申请由养老互助员上门做饭。
  很快,青瓜炒肉、炒青菜出炉了,张洁云前往卧室喊王婶起来吃饭。对于张洁云的到来,王婶已经习惯,略带起床气的她坐在饭桌上,与正在分出留样菜品的张洁云说起话,模糊的咬字和语调里,是旁人难以听明白的内容。张洁云向记者转述:“她说最近肚子不舒服,昨天有医生上门帮她做检查,还拍了照片。”
  互助养老员与结对老人之间,有融洽,也有磨合。
  “有时候,有的老人会闹情绪。”张洁云笑着说:“我就像哄小孩似的哄着她。”“习惯就好”,这是张洁云的应对方式。“我家里也有老人要照顾,所以对这些都习以为常。”
  耐心,也是养老互助员与结对老人建立信任的必备特质。狮岭镇综合养老服务中心负责人、广州怡乐养老院有限公司工作人员李嘉琪介绍,全镇有155名农村老人申请居家养老服务,需要送餐或上门做饭服务的,大多为独居、高龄、失能、失智、失独等特殊困难老年群体。
  狮岭镇现有18名养老互助员,其中多数为45岁以上的本地妇女,为了照顾家庭,她们需要工作时间相对灵活的岗位。也正因熟悉本地、有照顾人的经验和耐心,她们可以为结对老人提供更有温度的服务。
  李嘉琪介绍,1名养老互员最多可结对10位老人,申请居家养老服务的老人在经过对其照护需求综合评估后,可享受政府200-600元/月的资助,该笔资助定向用于购买居家养老服务,互助养老员的补贴便由此而来。目前,除了主要提供助餐服务外,互助养老员还提供助洁、助医等提高农村老人生活质量的服务。一位互助员一天要服务多位老人,忙碌亦是常态。
  张洁云结对10位老人,每月可获补贴约4000元。她每天从早上7-8点忙活到下午4点左右,“一般中午送餐的时候最忙,在送餐前后的时间段,会上门给老人们打扫卫生,或者陪有需要的老人上医院做检查和拿药,每次服务时长1小时左右,有时候都是能多帮他们做点就多做点。”
居家养老“困”与“进”
有限资源下的破局探索

  “你帮他他帮你嘛,能帮助到别人也是好的。”张洁云一边为老人做饭,一边向记者感慨。
  助人亦助己,花都区“邻里互助”居家养老模式的“互助性”正体现在,让农村老人享受养老服务的同时,也让因照顾家庭而无法投身一般劳动市场的养老互助员获取一定经济收益,并实现社会价值。
  “其实,要找到一位养老互助员是不容易的。”不论是李嘉琪还是受访的村干部,都向记者提到了当前模式下“缺人”的困境。
  与市场价位相比,结对照料10名老人,每月获得4000元的补助,这样的服务收入并不算太高,以血缘和地域为基础的邻里互助精神,仍然是养老互助员们坚持下来的一大动力。
  而在有限的财政投入下,政府部门通过积极引导,推动第三方养老机构和村“两委”共同挖掘、撬动农村人力资源,这正是花都区“邻里互助”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的“破局”关键。
  这一模式也被逐渐推广开来。今年2月,广州市民政局等21部门联合印发实施《关于固本强基提升农村养老服务质量水平的实施方案》,提出优化“多样式”助餐配餐服务、优化“定制式”居家适老化改造服务和优化“到户式”邻里互助养老服务等“三项服务”。
  在邻里互助方面,上述方案提出,发挥“近邻”“熟人”优势,遴选和培训亲友邻居、初老健老、低保低边家庭成员等作为邻里互助养老员,组织有结对意愿的农村老年人成立互助养老小组,结合实际需求和组员能力开展生活照料、代买代办、寻医送药、助餐配餐等互助帮扶活动。
  着眼长远,“邻里互助”模式如何提升养老服务质效?花都区民政局社区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认为,应不断提高第三方养老服务机构和养老互助员的专业度,“养老机构的专业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农村养老服务的水平。”
  “现在守护好‘一老一小’是民生实事的重点,国家越来越关注养老问题,我们也希望能有更多政策支持,在政府指导下积极做好农村养老工作,进一步保障好农村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质量。”李嘉琪表示。
 评论
激活乡村内生动力
破解基层养老困局

  在广东的乡野阡陌间,一场关于乡村互助养老的革新实验正在上演。从粤北山区的“蔚老社区”到珠三角的“邻里互助”,多种各具特色的基层实践,既传承了农耕文明的守望相助传统,又注入了现代治理的专业基因,勾勒出破解农村养老困局的创新路径。
  不难发现,这些模式虽各有侧重,但都彰显出三大核心特征:一是激活“银发人力资源”,将低龄老人、留守妇女转化为服务主体;二是重构乡村社会网络,通过公共空间营造和集体活动重建邻里信任;三是创新资源整合方式,盘活闲置农屋、土地等资产,引入社会资本与专业力量。
  不依赖大规模资金投入,而是挖掘乡村自身资源;不追求标准化服务,而是契合农村熟人社会特质;不强调政府包办,而是构建多元主体协同机制。这种内生性发展路径,既避免了政府大包大揽的财政负担,又防止了完全市场化导致服务异化,为破解农村养老难题提供了新思路。
  在人口老龄化与乡村振兴双重背景下,广东的探索为全国农村养老提供了可借鉴的宝贵经验:破解养老困局不能仅靠“输血”,更要激活乡村内生动力。只有扎根乡土文化,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格局,才能让农村老人真正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   □方壮玮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