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05版: 焦点
<< 上一版
下一版 >>
版面导航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云南两企业以帮卖货名义向农户收费,承诺的“保底销量”无一兑现
电商助农变坑农 上百名农户陷入纠纷
来源:
南方农村报
时间:
2025年04月17日
版次:
05
涉事公司网店单品销量多为个位数。
南方农村报记者 陈思蓝 林健民
“他们拍胸脯说一次卖几千斤,我提前备了几吨肉制品,最后都腐烂了,加上保证金损失了近8万元。”云南昌宁经营食品厂企业负责人张永梅不仅吃了“哑巴亏”,半年多过去,白纸黑字承诺“可退”的2万元保证金也仍未要回。
3月以来,多位农户向南方农村报记者反映,万媒网文化传媒(昆明)集团有限公司、云南昆明匡扶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下称“万媒网”和“匡扶文化”)两家企业打着“电商助农”名义,收取农户保证金或服务费,每位农户涉及金额2000元至4万余元不等,而企业承诺的“保底销量”无一兑现。部分农户追讨保证金数月未果。
记者暗访发现,仅匡扶文化一家就与上百位农户签订同类合同。据知情者估算,两家涉事企业总纠纷金额或达数百万元。涉事企业财务负责人蔡某(兼任两公司职务)表示,不存在虚假宣传,当前销售不佳且经营困难系受宏观经济影响,导致部分债务逾期。4月15日,一些农户向记者表示,近两天收到涉事企业的道歉来电,对方表示将于近期还款(有的已还款)。农户们认为,可能是相关部门的行动起了积极成效。
承诺销售10万吨仅售10斤
近期,抖音、小红书等平台曝出万媒网和匡扶文化涉嫌诈骗事件,引发关注。记者发现,部分纠纷农户已组建维权微信群,群成员超30人。据群内接龙统计,单人纠纷金额从2000元至4万余元不等。
纠纷多以“电商找货源”为起点。茶农马晓东回忆,2024年11月19日,一名万媒网选品经理通过闲鱼联系了他,声称拥有庞大销售渠道,邀约其至昆明面谈。6天后,实地考察过程中,对方声称与地方政府合作开展电商助农项目,并展示了直播数据、销量截图,表示曾“月销10万单”。
“现场看起来至少有数十人,是一家‘正规’公司,我就放松了警惕。”马晓东回忆,对方以“供货不稳定或致损”为由要求缴纳8000元可退保证金,承诺年销5吨。签订合同后,万媒网组建12人“茶叶项目群”并上架产品,但此后多次要求追加费用“投流”。遭拒后,该群于2024年12月18日彻底没有了消息,至今茶叶销量为零。
其他农户也遭遇了相似的“套路”。云南昌宁的张永梅告诉记者,因为匡扶文化的承诺担保,她的工厂提前生产数吨肉制品,最终因滞销腐烂损失近6万元。
经记者调查,涉事企业主要有3类收费模式:保证金(写明可退)、店铺运营服务费及投流推广费。云南德宏米酒商老双反映,其向匡扶文化先后缴纳保证金8000元、运营费6800元及投流费2.8万元,对方口头承诺销售10万吨米酒,但合作一年仅售出10斤。其中2.8万元投流费尚未签订合同。要求对方退款,对方至今也不予理会。
记者核查农户提供的涉事公司网店信息发现,相关店铺虽处运营状态,但单品销量多为个位数,且部分店铺已停止运营。
“店铺运营都只是表面功夫,直播时毫无品类规划,上一分钟在卖酒,下一分钟可能就在卖水果,直播间经常就两三个人。”与匡扶文化有过纠纷且拥有拼多多店铺运营经验的张世威告诉记者,匡扶文化的操作明显违背电商基础逻辑。
马晓东表示,“保底销售”承诺是签约时的关键诱因。经记者调查,保底销售多是“口头承诺”,即使有合同保障,也只是在备注栏注明“甲方承诺合同期内保底×××销量”,并未约定违约责任,实际上形同虚设。
农户身陷维权拉锯战
经调查,涉事企业在近两年历经多次搬迁。
4月7日,记者前往昆明调查看到,万媒网注册地银都汇商务中心801室张贴告示称“已迁至同栋1901室”,记者抵达新址发现办公室大门紧闭,门外留有联系电话字条。记者拨通电话,接电者自称负责售后,其他团队不在此处办公且不便接受采访,其本人正在调休。同楼层商户透露,自去年底几乎每日均有4-5名维权者上门。
据天眼查信息,匡扶文化2013年以来两度变更注册地。4月7日记者探访其最新注册地——五金机电商城M3栋913室时,办公室大门紧锁,室内“产品展示柜”已清空,同栋该企业另一办公室1015室空无一物,仅剩“运营部”标识。维权群内有农户致电该企业管理人员,对方表示,今日集体调休,第二天正常上班。同楼层商户刘屏向记者透露,3月27日晚,她目睹该企业员工通过货梯搬走办公室物品。第二天,该企业仍有人员上班,但人数减少了大半,很多熟悉面孔都不见了。
天眼查显示,万媒网注册于2014年;匡扶文化注册于2018年。两家企业均属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区管辖,三年内万媒网变更法人代表两次,匡扶文化变更四次。2025年2月27日,万媒网因“通过登记的住所或者经营场所无法联系”被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列入经营异常名录。
企业倒闭是马晓东最担心的问题之一。3月25日,察觉异常的马晓东再赴昆明寻找万媒网。在场售后人员告诉他,提前解除协议需扣除30%保证金作为违约金。马晓东抱着“能退回多少算多少“的心态签下了合同终止协议。
云南玉溪茶农罗斌与两家涉事企业均有纠纷,其与匡扶文化签订的退款协议约定3月10日到账,但迟迟没有动静且对接人常拒接电话。维权群内不少农户保证金逾期未退还,最长拖欠近1年。
4月8日下午,记者陪同张世威、罗斌至匡扶文化交涉退款,前来接待的公司员工以“经营困难、资金周转受阻”为由提出延迟退款或分期支付,遭张世威强硬拒绝。经半小时协商,张世威、罗斌二人成功全额追回保证金。
收款过程中,罗斌发现匡扶文化财务蔡某的付款账户与万媒网收款账户系同一账号,当场质疑两公司为同一主体,并索要万媒网拖欠的3000元保证金。蔡某称自己身兼两司财务,万媒网经营状况更为困难,退款一时难以支付。当日多名农户致电蔡某追讨万媒网债务,均被告知相同理由。
交涉期间,记者询问匡扶文化类似张世威这样的供应商有多少人,蔡某称并未统计,大约百余家。而据刘屏估算,该企业正常运营时日均接待客户约10家,达成合作的供应商应不止百家。
记者正欲离开匡扶文化时,恰遇民警前来处警。报警人丁先生反映,他要求退还保证金遭拒,企业以“合同未到期”为由要求先签署解除协议,并承诺10个工作日内退款,丁先生怕对方再次拖延并不同意。经民警调解,双方最终依据合同条款签署了解除协议。
罗斌表示,1月份他也曾报警举报过万媒网,但由于涉及合同纠纷且涉事企业也未完全跑路,警方仅现场调解未强制处置。罗斌也曾向官渡区市场监管局反馈过情况。他出示的市场监管局答复结果显示:“经核实双方为合同纠纷”“建议当事人走司法途径”。
马晓东向记者出示的聊天记录截图显示,一名万媒网前员工透露,到公司现场施压是有效的退款方式。
柑桔商刘麟则表示,现在万媒网的追讨难度比匡扶文化更大,后者近期陆续有维权者通过现场交涉成功获退款。而他3月底携过期退款协议前往万媒网时,磨了一个下午也无实质进展。“整个办公室就剩一个人,闹也不一定有用。”此后经多次追讨,4月9日刘麟要回半额退款。
也有农户表示,维权过程耗费了较大时间和金钱成本,最终可能得不偿失。
企业或“换马甲”躲避债务
经核查,两家企业工商信息虽无股权关联,但存在多重运营交集:匡扶文化注册旧址与万媒网曾处同栋办公楼,且两公司运营团队高度重合。罗斌等维权农户指出,早期纠纷多涉万媒网,近期新增案例转向匡扶文化,质疑实为“换壳经营”。
蔡某解释称,万媒网因经营不善将运营外包给匡扶文化,但强调两企业实际控制人不同。
维权农户质疑该说辞的合理性。农户白晴提供的录音显示,万媒网高管施某曾自称公司股东,但其身影同时出现在匡扶文化内部群聊中。刘麟也指出,万媒网售后人员此前坚称“不知匡扶文化”,与蔡某“运营外包”的说辞形成口径矛盾。
匡扶文化拒绝承接万媒网债务,罗斌质疑其通过更换公司逃避追责。目前万媒网仅剩单线对接的一名售后人员,农户维权陷入僵局,而匡扶文化办公场所已近清空,恐将效仿万媒网模式另立新壳继续经营。
据天眼查数据,万媒网前股东成都郝蓉宜恺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关联的5家企业中,3家因服务合同纠纷涉诉且已申请注销登记。
值得注意的是,记者发现匡扶文化同栋办公楼1003室新设的粒农传媒(云南)有限公司(下称“粒农传媒”),其办公布局、业务模式及招聘要求与匡扶文化高度相似。4月8日该企业名称新出现在办公楼楼层索引中,工商登记显示其注册时间为2024年12月26日。
4月9日,记者目睹多名农户前来粒农传媒洽谈合作。四川养殖户邱兵反映,该企业以对接抖音货源名义邀其面谈,起初未提及收费事宜,到访后却要求支付1.68万元短视频制作费并表示能“日销3只羊”。邱兵最终未签约,但样品费和一家三人的路费还是让其损失数千元。
部分维权农户质疑粒农传媒与匡扶文化存在关联嫌疑:后者陷入纠纷后员工大批撤离,前者随即在同楼10层开业,实在过于巧合。但记者以求职者身份询问匡扶文化一名普通员工,对方表示不知道“粒农传媒”的存在;刘屏查看记者拍摄的粒农传媒视频片段后也未能辨识其员工。目前尚无证据证实两企业关联性。
有律师表示,这两家企业若合同到期经多次催告不退还保证金,若多位农户联合起诉,公司方不仅需要承担民事责任,还可能涉嫌诈骗或合同诈骗。
追讨匡扶文化4.28万元未果的老双透露,已向法院提起诉讼。天眼查显示,老双诉匡扶文化服务合同纠纷案将于5月30日开庭。
不过罗斌认为,个人诉讼不会对涉事企业造成多大影响。农户普遍纠纷金额不大且跨地域维权成本高,难以形成集体行动,更别说联合诉讼。其担忧还在于,个案较难认定刑事诈骗,企业或仅需承担民事责任。而法人财产独立原则下,若企业资不抵债,胜诉后仍面临执行难的困境。
4月15日,一些农户向记者表示,近两天收到了两家涉事企业的道歉来电,对方表示将于近期还款(有的已还款)。农户们猜测相关部门的行动起了积极成效。刘麟告诉记者,如今他已要回大部分退款。
记者发现,“电商找货源”骗局并不止于云南。湖南、江西等地也曾有多家企业涉及此类案件。3月27日,一名广东高州荔枝种植户告诉记者,其一周前被台州某公司以相同话术主动联系,对方拒绝线上沟通,坚持要求其赴台州面谈。“还好有所提防,险些落入圈套”。(应受访者要求,文中刘屏、刘麟为化名)
上一篇:
下一篇:
上一篇:
下一篇: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