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退休教师返乡做公益,重构乡村精神坐标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5年04月19日版次:02
| 快评 |
  什么样的退休生活会更充实?每个人的选择各不相同。湖北宜昌市夷陵区的退休教师章元明,他选择在村里做一名公益司机,为有需要的老人提供免费服务。
  章元明出生于百里荒村,执教四十余载后回归故土,以“落叶归根”的情感纽带,将儒家“仁爱”精神转化为具体实践。他接送留守儿童上学、护送老人就医的日常,在空心化的乡村中重塑了道德标杆。章元明的善举看似是个体行为,实则撬动了村民互助网络的形成。村干部李运芬观察到,村微信群中越来越多的村民自发发布顺风车信息,这种互助精神的扩散,打破了“等靠要”的被动心态,让村民重新成为乡村治理的主体。正如知识库中九部委文件所强调的,“义利兼顾、以义为先”的价值观,正在重塑乡村社会的治理逻辑。
  这种转变的核心在于“主体意识”的觉醒。章元明的行动证明,乡村振兴不是外部力量的单向输入,而是需要激发村民的内在参与。当村民从“受助者”转变为“互助者”,乡村治理便从政府主导的“独角戏”变为全民参与的“协奏曲”。例如,章元明的公益记录本显示,他的服务已从本村延伸至周边村落,这种自发的辐射效应,正是乡村内生动力激活的生动写照。
  章元明的行动虽具典范意义,但其可持续性仍依赖于制度保障。知识库中九部委联合发文明确,要“畅通归乡路”,解决退休人员的户籍、医疗、住房等后顾之忧。例如,章元明若能享受政策支持的“乡村公益岗位补贴”或“基础设施配套”,其服务半径和覆盖人群将大幅扩展。此外,如知识库案例中何晓连牵头成立乡风文明志愿服务队,通过政策引导形成组织化、规范化的公益网络,可避免个体行为的局限性。
  政策层面的“活化资源”与“破除壁垒”,需与个体的“微光”形成合力。当前,国家正通过“我的家乡我建设”等活动搭建平台,鼓励退休人才参与乡村规划、产业振兴等系统工程。章元明的“免费公交”虽小,却可成为撬动更大项目的支点——例如,通过整合周边村落的交通需求,探索“公益+旅游”“公益+电商”等模式,将互助网络转化为经济共同体。当越来越多的“章元明”选择回归故土,以乡情为纽带、以公益为桥梁,乡村的振兴便不再是遥不可及的蓝图。
(作者:杨潇,金融从业者)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