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03版: 区域
<< 上一版
下一版 >>
版面导航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打通出省“快车道” 连平陂头米粉“香飘四方”
来源:
南方农村报
时间:
2025年04月22日
版次:
03
↑陂头米粉米香浓郁,口感劲道,煮、炒两相宜。 ←工作队下村开展农村公路现状调研。受访者供图
南方农村报记者 邓宝盈
“以前在办公室,我看到的只是文件上的数字;驻镇半年多后,我体会到了这些数字如何改变村民们的生活,更能看到数据背后,农村的出行需求和建设需求究竟是怎么样的。”2024年7月15日,跨过两百多公里的距离,驻河源连平县陂头镇帮扶工作队队长李岚从广州来到了这个只在文件上见过名字的乡镇。
从案前到田野,从一线城市到省际边界镇,从广府地区到客家地区,李岚开启了“重新学讲话、重新学农业知识”的生活。于她而言,驻镇工作不仅是单向的帮扶,也是大有裨益的学习过程。“我在转变角色,做一个学习者、服务者。”
铺就民生“安心路”
打通出省“最后一公里”
陂头镇地处连平县西北部。喀斯特地貌造就了奇峰突兀、碧水环流的独特景观,也赋予其广东“小桂林”的美誉。如此地形地貌既是自然的馈赠,也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当地路网的发展。虽有国道G358贯穿东西,汕昆高速从境内通过,但环镇交通路网尚未完善,与江西全南县的“最后一公里”也尚未打通。
对于来自省公路事务中心的李岚来说,参与当地的农村公路建设,是职责所在。“我从事公路行业三十多年了,当时看了一下驻镇的工作要求和目标,其中就有涉及农村基础设施提升的内容,就想着我可以发挥作用。”
去年7月来到陂头镇之后,省公路事务中心领导多次带队到陂头镇深入实地现场踏勘,为陂头镇农村公路的建设和规划提出设想和方案。在调研中,工作队发现,两年前,陂头镇辖内的Y585线有一段长达800多米的路段塌方,路基下方土方流失,由于资金问题,该路段经历一次修复被再次冲毁后,一直没有再次修复。
工作队对这一路段进行了勘探研判,将塌方修复纳入灾毁项目,为项目进行免费设计,图纸已上报审查。“路下方的土已经没有了,存在安全隐患。我们争取尽早把这个项目抢修出来。”李岚表示。
经过工作队与镇政府多次沟通协商,目前《陂头镇农村公路三年行动方案》初稿已经完成,工作队也多次走访省、市、县交通公路相关部门,为陂头镇公路建设争取政策支持。
由于地缘关系,陂头镇与江西省全南县有着密切的经济和社会交往。陂头镇是“连平粮仓”“菜篮子”,盛产竹木、优质米、米粉等农副产品,陂头花生在周边地区小有名气,不少全南人会来到这里采买花生等农副产品,陂头人也时常到全南县旅游。陂头与全南素有通婚的历史,两地人民时常互访走动。
但目前两地之间的交通并不便利,一些村民要到临县乡镇,需要足足绕上20公里,取道韶关翁源县后再经由汕昆高速陂头镇收费站出省。
打通两省之间的道路,是工作队的工作重点之一。
为尽早打通出省通道最后的1.8公里,工作队积极推动陂头镇县道X161线塘田村至大吉山(省界)改造工程尽快开工建设,为两地人民群众的交通出行提供便利条件。
创品牌、学技术
“小米粉”做成“大产业”
在陂头镇,“陂头米粉”是当地人们餐桌上的常见菜,也是远近闻名的一道美食。村民们将当地的优质稻米浸泡、磨浆、蒸熟、晾晒、重新入锅过水、切丝,一根根细长珠白的陂头米粉便可制成。陂头米粉米香浓郁,口感劲道,煮、炒两相宜。
“陂头米粉味道浓郁,跟之前吃到的米粉不太一样。”抵达连平县的第一天,来自广东南粤集团有限公司的工作队队员裴煜就尝到了这份地道的美味。
但这样的当地著名非遗美食,却面临着产业规模小散弱的问题。夏田村是陂头米粉制作的集中地,约有三四十家家庭小作坊,一般以三四人为主,从业者年龄偏大,产品也缺乏品牌打造,以散装售卖为主。
“按照这个发展规模,将来传承这门手艺的年轻人会越来越少。发展米粉产业,提升品牌知名度、形象和品质,可以更好将这门手艺传承下去。”裴煜表示。为打造陂头米粉名气,工作队对接了南粤分享汇公司,联合广东省能源集团,成功申报国资委国资国企帮扶臻品,借助国企平台和资源,将“陂头米粉”作为特色主导农业产业打造。
除陂头米粉之外,竹制品生产也是当地的特色产业。针对这一产业,工作队把帮扶的着力点放在了“学技术”上。
陂头镇竹资源丰富,辖内有3家竹器加工厂,形成了以原竹、竹加工产品、竹食品为主的全产业链条,竹加工产品、竹家具和竹笋等产品销往省内10多个地市。为进一步提升陂头镇竹加工企业技术水平,工作队组织陂头镇党委政府、相关竹加工企业前往潮州市竹生态产业园,学习广东建中新竹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先进经验,交流研讨陂头镇竹产业发展路径方向。
跨越语言障碍
架起服务“暖心桥”
驻镇半年有余,李岚感受到,语言仍是一个障碍。“基本听不太懂,我都是靠猜的。尤其是跟监测户聊天的时候。他们往往年纪大,普通话也不好,有时候很简单的事情,可能也会会错意。”
为了更好做好驻镇工作,她正在努力学习客家话。“英语都能学了,客家话还学不了?现在就是多听、多猜、多学。”言及学这门新语言的难度,李岚一如既往地表达了不畏难的精神。
“生活就是最好的老师”。由于缺乏农村生活经验,除了语言,她还要重新学习关于农村的知识。为了更加深入了解民情,她抓紧一切机会学习,农业科技特派员来到陂头,她便跟着一起去,镇干部下村时,她也时常一同前往。
她表示,过去在管理岗位上,她看到的更多是文件上的数字,现在长期驻扎基层,数字背后的民生需求在她眼中变得更加鲜活了起来。“比如调配公路设计指标的时候,要考虑怎么在有限的资金内满足各个方面的考量,有的地方需要加大安防、有的就可以在绿美方面多做投入,要因地制宜。驻镇以来,我更加能够理解和真正做到这些要求。”
驻河源市连平县陂头镇帮扶工作队成员:
李岚:队长,来自广东省公路事务中心
杨永法:队员,驻夏田村第一书记,来自广东南粤集团有限公司
邓光熙:队员,驻塘田村第一书记,来自广东省公路事务中心
卓风波:队员,来自广东南粤集团有限公司
裴煜:队员,来自广东南粤集团有限公司
卢东柏博士团队:科技特派员,来自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坚强纪律保障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坚强纪律保障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