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09版: 种植
<< 上一版
下一版 >>
版面导航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无人机飞出青年返乡创业“新航线”
来源:
南方农村报
时间:
2025年04月26日
版次:
09
潮州市饶平县联饶镇的荔枝果园里,无人机正实施植保作业。
潮州市饶平县联饶镇的荔枝果园里,一架大号无人机旋翼疾速旋转,腾空而起,沿着既定轨迹巡航。机身下方,一股细密的“瀑布”精准洒下,将农药细致均匀地覆盖到每一棵荔枝树上。
人群中,身着制服的卢晓锋显得格外忙碌。他注视着无人机在空中的飞行情况,不时低头与飞手交流,检查喷药的效果。在潮州,像卢晓锋这样进入传统农业生产领域的青年越来越多。
随着农用无人机快速推广,现代化农业的科技活力正在基层涌动。
返乡种起科技田
活动结束后,无人机飞防团队里的三位青年围住了深圳职业技术大学教授张树飞。这是联饶镇组织的无人机飞防技术应用与示范活动,给了他们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昨天连夜调整了喷头,今天效果如何?”飞防服务结束后,他们不断向张树飞咨询农药配比、飞行航线和喷洒参数等问题,渴望得到专业的解答。
这三位青年——谢灿鸿、卢晓锋、黄锗斌是潮州第一批提供农用无人机服务的团队之一。他们的足迹遍布潮州农村,2024年,累计为超过8万亩农田带去无人机飞防服务。
在成为新农人之前,他们的人生轨迹各不相同。1993年出生的谢灿鸿成长于乡村,成年后在城市从事印刷行业。转折发生在2016年,谢灿鸿辞职回到老家帮忙打理农场。这期间,他一直在思考如何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地瓜田里的一次飞防尝试,让他有了思路。
谢灿鸿惊喜地发现,使用无人机喷药的杀虫效果明显好于人工喷洒。出于对农业现代化的热情,他带头“爆改”自家农场,插秧、喷药、收割、烘干、碾米……如今,谢灿鸿家的农场已经基本实现机械化生产。
无人机第一次在谢灿鸿的农田里起飞的时候,同为“90后”的卢晓锋还在外地读书。在大学毕业之际,他偶然接触到无人机吊运。后来出于兴趣,他考取相关资格证书,成为了一名教员。
2019年,卢晓锋在考场遇到了谢灿鸿,两个同样对无人机感兴趣的年轻人很快熟络起来。就这样,“新”教员和“老”学生一拍即合。谢灿鸿找来同为“90后”的朋友黄锗斌负责营销推广,三人创业团队成型,一头扎进了农用无人机科技服务的创业之中。
经过2年的精心筹备,2024年潮州市智慧农航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开始探索多旋翼飞行器在农业生产领域的商业化运作。
扎根农村拓市场
当数字时代的“飞船”闯入古老田埂的领空,推广之路并非想象中的一帆风顺。
卢晓锋清楚地认识到,粤东地区对农业科技的接受度偏低。他说:“这么少的水和药,就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农民一开始都很怀疑。”即便接受了无人机服务,部分农户的种植观念仍然较为保守。谢灿鸿补充道:“在给一家农户的毛豆打药时,一桶农药配2升水效果最佳,但客户还是坚持自己的经验,要加多一倍的水。”
农业无人机作业是一门精准的“艺术”,要依靠科学的参数和配比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谢灿鸿通过试验采集各种主要农作物的飞防数据,慢慢地用数字来说服农户。“每次喷药我会分别配2-10升的水量来获取数据,跟农户推广的时候也更有信心。”
跟农民朋友打交道过程中,团队成员还肩负起科普的责任。卢晓锋认为,必须主动走到农民身边去,通过一次次试飞推广让他们直观地体会到无人机的省时省力,只有这样农户才会逐步接受这项新技术。
除了植保服务,无人机吊运也是低空科技在农业领域的重要应用。伴随着“嗡嗡”声,一架“大号”无人机在凤凰镇乌岽村茶农文达辉的天台上空降落,送来一筐新鲜的茶青。这些绿叶子经历多道工序,最终将被制成享誉海内外的凤凰单丛茶。
“人工运输一遇到堵车,茶青很容易‘闷’到,做出来的品质就差很多。”文达辉表示,为了减少运输次数,以往人力扛运下山茶叶容易受损,流失掉一些芳香物质。如今,无人机不停穿梭在大山深处,运载凤凰山脉里长出的单丛茶香。
乡村创业路子宽
农村青年劳动力的流失,一直是困扰农业生产的难题。“我身边肯干农业的年轻人寥寥无几。”在谢灿鸿看来,从事农业需要吃苦耐劳的精神,不易坚持。
话锋一转,谢灿鸿也对青年人进入农业“赛道”持乐观态度。“条条大路通罗马,我相信新农人肯定会越来越多。”谢灿鸿认为,青年人对无人机的兴趣浓厚,而且机械化作业减少了繁琐粗重的劳作,对“后生”的吸引力更大了。“我就是最好的例子。”谢灿鸿笑称,回乡创业虽然辛苦,但是时间自由,能够更好地兼顾家庭。
桂味荔枝是联饶镇的“金招牌”,全镇种植面积约1.2万亩,同样面临着老龄化的挑战。联饶镇党委委员林镇雄说,如今还在种植的果农大多在60岁以上,愿意种果子的年轻人不多,“再这样下去,我们的产业在人才和技术方面都会出现断层。”
无人机的应用,是解决农业青黄不接问题的一剂良方。卢晓锋说,果树飞防服务在珠三角已较为成熟,但在粤东算是新鲜事物,他们今年打算重点发力果树飞防业务,这也有助于缓解联饶镇劳动力老龄化问题。
基于大量飞防数据和经验的积累,现在谢灿鸿在飞防工作上更加游刃有余。“走进果园,我就能大致判断出虫害情况。”在完成百上千次的飞防任务后,他和团队成员逐渐成为农作物管理的“土专家”。
如今正值农忙季节,一架架无人机在乡村划过美丽的弧线,这不仅是低空科技在农业领域开辟的崭新“航线”,也是青年人才回流乡村的真实轨迹。
□黄品
上一篇:
下一篇:
番茄种间“相亲”难题被破解
上一篇:
下一篇:
番茄种间“相亲”难题被破解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