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01版: 要闻
<< 上一版
下一版 >>
版面导航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爷爷种树,爸爸改良,90后小伙将其卖成顶流
三代接力 荔枝红了
来源:
南方农村报
时间:
2025年05月10日
版次:
01
何建和(右一)和当地农业干部一起察看荔枝生长情况。
南方农村报记者 唐瑞谦
在广东省高州市根子镇柏桥村,初夏的风掠过荔枝林梢时,空气里浮动着清甜的果香。60岁的何建和站在承包的200余亩果园里,抬手轻捻一株白糖罂枝头的青果,笑着说:“荔枝是活的,你得顺着它的性子来。”这位曾经的木匠,用了半生时间,在“脾气倔”的荔枝树上闯出了自己的事业,也在一颗红荔的突围路上,完成了自家三代人的接力。
初代的执着
老荔农“笨拙”苦守荔枝林
在何建和的记忆里,每到荔枝季,父亲总是佝偻着背,扛着竹篓穿行于祖辈留下的荔枝林。1970年代,高州荔枝产业尚处于“靠天吃饭”的发展阶段,白蜡、白糖罂等满山遍野,可一担也卖不了几个钱。
“在我父亲那一辈,最开始荔枝树还是属于集体的,后来分田到户,集体的荔枝树也分了下去,我父亲就常年在荔枝林管护这些荔枝树,修剪枝条、施肥除虫,期盼着它们能结出更多更好的果实,卖好价钱。”何建和说。
那时的荔枝产量低,品质也不稳定,加上交通不便,销售渠道有限,荔枝往往滞销。面对这样的困境,何父这位老荔农曾试图用最笨拙的方式突围——他将省下的口粮钱换成农技手册,在煤油灯下画满防虫图谱;天不亮就挑着担子,翻山越岭赶到几十里外的县城,只为赶上早市的第一波人流……但他想尽办法,却始终收益甚微。
何父的坚持虽未改变家族的命运,却如同一粒种子,在何建和心中埋下产业突围的萌芽。1980年代初,改革春风拂过岭南大地,高州荔枝产业也迎来发展机遇。据了解,那时候市场上行情好时,荔枝田头价也能卖到5元或6元的高价。眼看越来越多人靠着种荔枝盖起了新屋,年轻的何建和毅然放下手中的锯子和锤子,一头扎进祖辈留下的荔枝林。
木匠的转身
“失管林”变为国家示范园
当23岁的何建和放下木工刨子走进荔枝林时,没人觉得这个外行能成事。彼时的高州荔枝正值“野蛮生长”时期,白蜡、黑叶等低效品种占八成以上,果农们守着“千年荔乡”的盛名,却常因销售链断裂,陷入“丰产不丰收”的困局。
“当时收购价不足两元,果农砍树当柴烧的都有。”何建和忆起1998年承包电白200亩“失管林”的情形:杂草过膝,虫害肆虐,树冠肆意疯长却难见花果。这个倔强的木匠用最朴素的逻辑开启革新——既然家具需要榫卯结构的精准,荔枝树为何不能“修剪整形”?他带着工人将过高的树冠截断,在密不透风的林间辟出人行道,将荔枝树行距拉开,尽量让每棵荔枝树都能获得充足的阳光和水肥。
2006年返乡承包“失管林”南冲果园时,何建和已积累了不少种植管护经验,此外,他还在农业专家指导下嫁接妃子笑、白糖罂等高附加值品种。2008年,恰逢国家荔枝龙眼产业技术体系成立,时任茂名综合试验站站长的邓振权找到了何建和,想将他的果园作为荔枝品种改良的示范点。何建和欣然接受,大刀阔斧地对果园进行了改造。这场“外科手术式”的荔枝园改造持续了整整5年,终于,他的果园迎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何建和的果园成为当地的荔枝种植示范基地,吸引了周边果农前来参观学习。曾经荒芜杂乱的“失管林”,如今均已变成郁郁葱葱、花果飘香的现代化荔枝园。
在茂名市委、市政府,高州市委、市政府的扶持下,何建和带动根子镇周边地区的荔枝园开展有效管理,引进新品种、推广科学种植技术、加强病虫害防治,荔枝的产量和品质显著提升。果农们的收入也随之增加,荔枝产业逐渐成为当地的重要经济支柱。
“以前果农各顾各的,现在要打团体战。”2013年,何建和牵头成立建和果蔬专业合作社,将种植户、运输队、加工厂和电商拧成一股绳。当合作社2270亩荔枝通过冷链车直供全国时,每斤利润比散户高出1-2元,曾经萧条的荔枝产业重现生机。
孙辈的远见
电商渠道销售占比超七成
在何建和的办公桌上,一沓泛黄的培训记录册写满技术迭代的轨迹。从最初手把手教果农剪枝控梢,到聘请华农教授讲授生物防治技术,他坚持十年免费培训,悄然改变行业生态。两年前的某次课堂上,台下40%的年轻面孔让他欣慰:“以前来参加培训的都是五六十岁的老头,现在很多年轻人都回来参加培训、承包果园了。”
自2019年广东用“12221”市场体系破解“丰年果贱”难题后,荔枝行业肉眼可见地红火起来,越来越多年轻人加入其中。高州市委、市政府也不断出台政策,助力荔枝产业发展。归乡的年轻人带来了新的活力和思维,他们不再满足于传统的种植和销售模式,而是积极探索荔枝产业的新出路。
时代的际遇悄然改变着高州荔枝产业,这种改变在何建和的儿子何雄兵这一辈体现得更清楚。2017年,这个从小在荔枝林里摸爬滚打的年轻人,用朋友圈卖出了第一箱荔枝。彼时传统收购模式仍占主流,他却敏锐嗅到电商的风口:“客户要看果树生长的视频,我们就架直播设备;要保证48小时鲜达,我们就自建冷库。”
2022年,何雄兵成立了粤山水农业科技公司,将荔枝销售玩出了新花样:彩色包装箱印着荔枝文化故事,荔枝礼盒配上古风文创书签,甚至连果径都制定了企业标准。去年公司的200万元销售额中,电商渠道占比超七成。“父亲解决了‘种得好’的问题,我们要解决‘卖得俏’的难题。”何雄兵展示着微信不断弹出的消息,北京、上海的老客户已经开始预定今年的新鲜。“很多客人都成了回头客,每年荔枝成熟时,都会主动联系我们。”
三代的突破
从产业升级到文化输出
站在柏桥村的观荔亭远眺,何家三代人的产业版图清晰可辨:老何的果园里,智能风吸式杀虫灯、水肥一体化设施等现代农业科技随处可见;小何的电商仓库内,自动化分拣线即将投入使用,为今年的荔枝季做着最后的准备。
荔枝,这一曾经困扰着何家祖辈的“倔强”果树,如今已蝶变为家族致富的“金果”,更承载着荔乡文化输出的新使命。连接何家三代人的,是深植血脉的荔枝情结——何建和至今保持着每日逛荔枝园的习惯,何雄兵则将自己的朋友圈变成了荔枝文化宣传圈。
当被问及“三代人最骄傲的突破”,父子俩的答案出奇一致。那就是,他们不仅将荔枝产业从传统的种植模式,升级为集现代农业科技、电商销售和文化传播于一体的综合产业链,更将荔乡的文化和故事,通过一颗颗鲜甜的荔枝,传递到外面更广阔的世界。
如今不仅仅是柏桥村,越来越多的乡村振兴典型案例在茂名大地上遍地开花。荔枝与文化、旅游的深度融合,催生出众多精彩纷呈、独具魅力的农文旅项目。荔枝主题服务区、荔枝采摘园、荔枝主题民宿、荔枝研学、农家乐、荔枝文化博物馆、荔枝文化节等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5月10日,2025高州荔枝产销对接大会开幕在即。何建和父子正为采购商现场考察这一环节忙碌——来自全国各地的采购商,将深入主产镇(街),亲身体验荔枝从枝头到舌尖的全过程。这场横跨30年的产业突围,正从田间地头的深耕,转向数字时代的全新叙事。
◎记者手记:
从木匠到新农人,从微商到文化IP,何氏父子的故事恰是岭南荔枝产业升级的微观镜像。当记者问及“30余年荔枝生涯里有没有什么遗憾”,何建和望着远处新嫁接的冰荔(品种名)沉吟:“没能更早带着乡亲们转型。”而此刻,他的合作社正接待今年来看果园的第五批采购商,身后的柏桥村,连片荔枝林在夕阳下已染上淡淡红晕。
上一篇:
下一篇:
广告
上一篇:
下一篇:
广告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