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3.3万名“邻长”带头 33万户村民奔富

韶关“睦邻制”探索乡村善治新模式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5年05月15日版次:04

  邻长梁叶辉带着村民们种植玉米。 曹伟峰 摄

  近年来,在韶关广袤的乡野间,多了一些身影,他们或是退休的老党员,或是返乡创业的“新农人”,抑或是热心肠的乡里能人,他们行走在田间地头和乡邻户间,或是帮助邻里们排忧解难,或是带领乡亲们增收致富。
  去年以来,韶关市全面推广“睦邻制”这一基层治理创新模式,广泛发动群众投身“百千万工程”建设,在1205个行政村选配“邻长”3.3万名,联系服务33万户村民,畅通乡村基层治理“神经末梢”,全面提升基层治理现代化水平,加快推进乡村振兴。
以身作则宣传政策
  2024年4月,韶关在仁化县22个“百千万工程”典型村及典型培育村试点推行“睦邻制”,即按照“就近、就便、就熟”原则,在村民小组内延伸设置“邻”基本单元,以5至15户为一邻,从村里的党员、致富能手、志愿者里选出36名“邻长”,参与村里基层自治相关事务,把组织触角延伸到户,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
  2024年初春,董塘镇高莲村为提升村庄颜值,推进绿美乡村建设,计划降低围墙打造景观墙。然而,这一方案遭到村民质疑:“院墙矮了,遭贼咋办?”项目一度陷入僵局。
  “边干边劝,咱们先把村委会的围墙拆了!”村干部决定先把村委会的围墙拆了。“邻长”随之而动,二话没说也跟着把自家的围墙拆了。当高墙被推倒,春色流淌进了院子,砌上花圃、栽上绿树的庭院透着勃勃生机。看到效果的村民们也坐不住了。在“邻长”们的带动下,他们逐步同意了“矮墙”方案,甚至还主动去“邻长”家为提升村里颜值提建议。
  翁源县铁龙镇参保任务完成率原来排在全县最后一名,镇村党组织以推行“睦邻制”为契机,指导新选配的“邻长”们向村民积极宣传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的重要作用和操作流程,推动全镇参保任务完成率跃升至全县第一。
  通过重构基层治理单元,“睦邻制”把党的领导嵌入社会治理最末端,构建起“村党组织—村民小组—邻长—农户”的四级联动体系。如今,韶关每户村民都能在15分钟内找到“贴心管家”。
把矛盾化解在基层
  在曲江区马坝镇乐村坪村刘屋村小组,刘大爷对垃圾池离家太近、臭味难闻有较大意见。“邻长”刘福年得知后迅速行动,通过上门走访等形式,发现同小组内还有其他邻居同样受垃圾池困扰。于是,刘福年立即组织刘大爷以及其他受影响邻居一起讨论解决方案,并上报村党组织寻求帮助。经协调沟通,村里通过新建垃圾收集点解决了问题。
  除了化解邻里矛盾,“邻长”还帮助乡亲们解决“急难愁盼”问题。乳源瑶族自治县必背镇公坑村“邻长”赵良美发现本村有位独居老人身患疾病、出行不便,第一时间向村干部反映,村党支部书记立即组织为老人送去米、菜、油、盐等物品,并经商议决定常态化安排党员志愿者为其代买食物和日用品。
  据统计,2024年韶关全市“邻长”累计化解矛盾纠纷790余宗,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4800余个,真正实现了“小事不出邻,大事不出村”。
带领乡亲收入增长
  在董塘镇岩头村大园组,甜竹笋出现价廉滞销的情况。“邻长”谢和纲了解情况后,找人合伙在本村开了一间甜竹笋加工厂,以每斤高于市场价0.2元的价格累计收购本村民种植的甜竹笋8万斤,帮助解决了甜竹笋价廉滞销情况,还带动村民增收7万余元。与此同时,谢和纲还与村民共同研究甜竹笋的科学加工技术,共享客户资源,促进甜竹笋产量、加工质量、价格的提升,有效带动村民的经济收入增长。
  始兴县城南镇东南村“邻长”邓罡华是乡绅能人,他积极响应“发展食用菌等高附加值产业”的号召,外出学习食用菌种植技术并无条件与村民共享,为发展乡村产业、带动邻居共同致富贡献力量。在曲江区樟市镇,“邻长”带头发展乡村旅游产业,该镇全年实现旅游收入400万元。
  在“睦邻制”的催化下,韶关市基层党员干部群众通过优势互补、资源联动的方式抱团,链式发展高附加值种养项目。2024年,全市所有行政村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15万元以上、平均超65万元,最低收入标准较上年增长50%。
□何敏辉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