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珠海“统种同种”破解“碎片耕种”困局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5年05月17日版次:09

  “统一品种,同步种植”模式将零散“小田”整合成“大田”。

  立夏刚过,农艺师陈彪蹲在田垄里,手持长杆轻轻扫过稻苗,看见没有小虫飞起,满意地点点头,“整村施行‘统种同种’后,病虫害果然减少很多。”
  广东是典型的“七山一水两分田”,土地资源可谓“寸土寸金”。如何让珍贵的土地产生更多的粮食?珠海立足粮食生产实际,在全省率先探索实施整村“统一品种,同步种植”(下称“统种同种”)模式。
  该模式将零散“小田”整合成“大田”,不仅让散户用上高产的优质水稻种,还能降低经营成本、减少病虫害,实现农田增量、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预计每造每亩节省农机作业成本150元,增产100-200斤,亩均折合节本增收250-390元。”陈彪说。
提升害虫防治效率
  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先。
  眼下正是水稻“两迁”害虫的关键防治期。一大早,珠海市现代农业发展中心的农艺师陈彪就乘车前往斗门区巡视稻田,“尤其是实施‘统种同种’的七条村,有的已经打过农药,还不清楚效果好不好。”
  抵达小托村的稻田,陈彪才暂时放下心来。眼前成片的秧苗郁郁葱葱、长势统一,拨弄秧苗也没有发现害虫的踪迹。
  今年的害虫防治效果好,离不开整村“统种同种”工作的开展。
  小托村位于珠海市白蕉镇北部,依山傍水、生态环境良好。然而,与多数岭南村庄一样,小托村的耕地也被分成零散的“小田”——除一两个种粮大户外,其余的30多户村民共同拥有120亩“口粮田”。
  “以前村民都是各种各的,用的都是自留种,播种时间、品种也都不一样,长起来参差不齐,难以统一开展植保防治作业。”小托村村支书吴庆光说,碎片化种植既影响托管服务效率和病虫害防治效果,又制约了水稻单产和品质的提升。
  农户种植品种各异、种植时间不同,喷洒农药的时间也不一样。陈彪介绍,“这边打药,害虫往那边飞。等那边打药时,害虫又飞回来了,导致防治效果不理想的问题。”
  时至今日,广东仍有不少地方存在以农户为单位的小规模耕作模式。
  为突破瓶颈,珠海市在开展水稻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的基础上,率先探索整村“统种同种”模式,让水稻种植散户组团实现适度规模经营。
  实施“统种同种”模式后,“散田”变“大田”,水稻长势基本保持一致,可以统一在关键期喷洒农药,害虫防治效率、防治效果大大提升;统一品种和标准化生产,让农药、化肥等农资的使用更具针对性和科学性,避免了因品种繁杂、生长阶段不同而导致的农资浪费,降低了农资采购成本。
  不仅如此,“统种同种”模式下,农户在农技部门的指导下同步开展“耕、种、防、收、烘”等农业生产活动,有利于采用科学的种植技术和田间管理方法。
亩均节本增收250-390元
  “珠海市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已超96%,达到全省第一,目前绝大多数农户已经选择耕种收机械化服务,实施整村‘统种同种’模式仅是把分散开展转变为同步开展,不需要增加设施投入。”珠海市农业农村局种植业管理科科长唐贞说。
  而针对农户种植习惯各异,对新品种有顾虑等问题,珠海也有办法。
  在小托村,珠海市现代农业发展中心的农技专家,为村民准备了5锅不同品种水稻做成的米饭,供村民品尝挑选。
  最终,“南晶香占”丝苗米脱颖而出,成为“统种同种”主推品种。陈彪介绍,“该品种具有口感好、米质优良、抗倒伏能力强、便于留种等诸多优点,不仅能节约种植成本,还能明显提升产量。”
  数据显示,去年珠海水稻单产为384.19公斤/亩。“预计今年每亩可增产100-200斤。”陈彪说。
  截至目前,珠海首批7个“统种同种”试点村共带动1400户散户0.22万亩农田“组团致富”,并吸纳了16个村进入试点预备库。
盐碱地变“丰产田”
  粮食要靠农民种,种粮需要赚到钱。仅靠“统种同种”产生的收益,很难打动农户。
  如何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
  近年来,珠海构建起政策激励、统种增效、精细管理、科技赋能、设施保障“五维协同”机制。
  其中,珠海2022年出台政策,在当地种植水稻每造每亩补贴300元的基础上,对连种两造水稻的每年每亩叠加奖励1000元,对抓粮食生产得力的村每年奖励1万元。此外还实施农机作业补贴、水稻病虫害统防统治农药政府统一配送、粮食政策性保险保费全免费等强农惠农政策,充分调动了群众种粮和基层抓粮的积极性。
  受政策激励,农户种粮积极性显著提高,部分原来种植苗木、草坪的租约到期地块改种水稻。
  此外,通过“良种+良法+良技”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的模式,累计完成盐碱地治理约1.8万亩,推动万亩盐碱地变身“丰产田”,实现水稻增产240万斤。
  在可用耕地减少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等考验下,珠海粮食播种面积仍在大幅增加:2024年全市实现粮食面积、产量和单产全面增长,其中粮食播种面积增量居全省第一(较2021年增长39%),为粤港澳大湾区粮食安全贡献了珠海方案。  □王韶江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