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河源东源以“庭院经济”盘活农村闲置土地

寸土种下“致富树” 枝丫长出“黑珍珠”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5年05月22日版次:05
  南方农村报记者 王富迪

  立夏后日照增加,天气趋暖,又到了鲜甜水果批量成熟的季节。“嘉宝果”原产于南美洲,果实直接生长在树干上,粒粒紫黑发亮、圆润饱满,又被称为“树葡萄”。一咬即爆汁,能尝到山竹的醇厚、芭乐的清新、释迦的甘甜和凤梨的酸爽。
  洋果子“移居”到广东河源东源县,“一果四味”的风味不变,还带动了“一亩庭院变四园”(小菜园、小果园、小花园、小公园)的转型升级。去年以来,东源县曾田镇立足生态资源优势,大力推广嘉宝果种植,以“小而精”的庭院经济为突破口,盘活农村闲置土地、房前屋后零散地块等“沉睡资源”,让嘉宝果树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摇钱树”和扮靓庭院的“风景树”。
推窗见绿◥>
“好种、好养、能增收”

  所谓庭院经济,是指农民利用自有院落空间和资源,发展特色种植、特色养殖、特色手工、特色休闲旅游、生产生活服务等业态,在自给自足的同时,又能对外输出产品与服务。
  自东源县曾田镇池田村村民郭常坤有记忆起,家里的小院就常种些小菜,果树自然生长,鸡鸭“满山跑”,这在农村十分常见,不会有人觉得稀奇。去年,郭常坤在家收到了“发展庭院经济”的宣传单,村两委号召大家把自家小院的边边角角利用起来,统一种上嘉果,待收获后由当地龙头企业保价收购。“嘉宝果喜温暖湿润的环境,一年可以多次结果,不招虫害,四季常青,不仅能吃还能成为景观绿植。”一场动员会听下来,“好种、好养、能增收”成为郭常坤对庭院经济的初印象。
  在村两委的协商下,原来实施“三清三拆”人居环境整治后的闲置空地采用“保权流转”的模式,以每亩300元流转给村集体,村民保留宅基地使用权且有相关收益。镇村妇联干部入户动员,带着村民一起清理改造,将过去杂乱无序的庭院变成“推窗见绿、抬头赏果”的一方美景。全镇以村为单位制定激励机制,开展“美丽庭院擂台赛”,将庭院环境维护、果树管护成效纳入评比内容,分级评选“美丽庭院示范户”。同时,当地龙头企业河源市伟景农林发展有限公司与福建金永鹏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达成战略合作意向,为嘉宝果庭院经济规模化发展提供可复制的经验范本。
  目前,池田村已发动133户农户在庭院种植1000棵10年以上树龄的嘉宝果树;池田村示范基地种植嘉宝果树810棵,育苗3900棵,预计户均增收超2万元,总产值约300万元。
  在池田村的示范带动下,曾田镇联动周边7个村合计种植嘉宝果3年树苗超20万株,目前单株售价30元,4年后单株收购价达500元,预计全镇果苗产值可达1亿元以上。
开门迎客◥>
“采摘、美食、农旅一条龙”

  农户庭院种植有两怕,一怕选错品种卖不出去,二怕好产品卖不上价。归根结底,怕的是自家农货没销路、没市场。
  在河源市伟景农林发展有限公司陈芬看来,嘉宝果有“树干上的黑珍珠”之称,属于珍稀名贵物产,果树价值较高,不易被人复制。
  “我们通过土地流转,向村民派发嘉宝果苗,签订果子收购合同,并将产业链条向精深加工及旅游观光、研学等方面延伸,能够带动村民在庭院增收,在家门口实现就业。”陈芬说。
  从“初级”到“精深”,曾田镇引进和培育嘉宝果深加工企业,加大对嘉宝果的加工转化力度,开发更多高附加值的产品,如嘉宝果酒、果汁、酵素、茶叶等。
  目前,由河源市伟景农林发展有限公司打造的曾田镇燕归来果酒庄园总面积约3000亩,移植成年嘉宝果树1万多棵、育苗100万棵,打造以嘉宝果种植、酿酒、酶、果醋等全产业链为主导产业,已成为河源市最大的嘉宝果基地。
  从“售卖产品”到“场景消费”,曾田镇以嘉宝果为媒,以庭院为基点,推出“采摘+农旅+美食”的新消费场景,打造集“自然—生产—休闲—康乐—教育”于一体的景观田园综合体。今年初夏,曾田镇接待游客近千人次,池田村“嘉宝果开园采摘”套餐售价达198元,游客可体验夏日采摘、果树认养、鲜果烘焙的乐趣。
  曾田镇委副书记林苑生表示,嘉宝果兼具经济作物和生态绿化的双重属性,下一步,曾田镇将进一步挖掘嘉宝果文化内涵,结合当地特色民俗文化和自然景观资源,搭建“果园实景+苗木培育+技术讲解”沉浸式直播场景,开发嘉宝果文化节、嘉宝果主题民宿、乡村生态旅游线路等多元化的农文旅融合项目,打造华南曾田嘉宝果专业镇,推动形成辐射全国的嘉宝果集散基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