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中山治水三年:从生态欠账到生态逆袭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5年07月03日版次:04

  河小青志愿者在南区街道北台社区清理河道上的垃圾。

  南方农村报记者 林健民

  中山因水而兴,也曾因水而痛。2022年,中央环保督察组指出其水污染治理重视不足、推进缓慢,污水管网缺口大,大量污水直排入河,内河涌污染严重,生态环境“欠账”成经济高质量发展制约。
  三年间,中山打响治水翻身仗,实现“生态逆袭”:城镇建成区基本消除黑臭河涌,106条主干河涌基本消除劣V类;新建污水管网6450余公里,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从45%升至84%,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从25%提至98%。
  端午时,坦洲镇安阜涌时隔20年重启龙舟赛。村民卢耀泉感慨,河涌从黑臭到水清岸绿,孙子愿回乡发展。治水让中山成兴业沃土,2024年GDP首破4000亿元,工业投资较2021年增96.7%,三年翻番。
  1000多个日夜,中山以铁腕科学、源头、系统、流域治水,从负面典型蝶变为正面典型,为广东相关建设激活绿色动能。
全民治水
  中山市委、市政府深刻认识到,“治水”是中山“百千万工程”、高质量发展大盘棋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一子。在这场攻坚战里,必须以改革思维打破“九龙治水”、各自为政的困局,举全市之力破解治水痼疾。
  中山高标准成立全市水污染治理指挥部,由市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市治水办牵头实施“大兵团作战”,23个镇街均成立流域治水专班,由各镇街书记担任流域长,镇长和市直相关部门领导担任副流域长,建立市镇一体共担主体责任机制,市管技术、管资金、管政策,镇管安全、管质量、管进度,凝聚强大治水合力。抽调400多名市直机关干部下沉基层一线治水,与镇街干部并肩作战、插旗攻坚。
  “我们花了差不多半年的时间对项目进行重新审视,对工程技术路线进行重新梳理。这半年时间里,我们顶着巨大压力,修编项目可研,以确保把钱花在刀刃上,不辜负组织和群众对我们的信任。”中山市水务局副局长梁剑喜向记者介绍。
  中山还开创了全民参与的治水新模式。在项目验收上,中山创新“四方举牌验收”和“五方联合审查”监管机制——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村民代表共同参与验收。同时,在全市建立起“河长+治水”网格化管理责任体系,整合社区治理网格长、网格员、治水监督员等资源,以社区为单元进行监管。
  “我们现在注册了200多名护河志愿者,经过专业培训后,会一边划着皮划艇一边巡河,身体力行清理河道垃圾,发现有水域污染、河道排污的情况就立即上报。”作为民间的治水监督员,中山市岐江之友(艇赏游)独木舟俱乐部皮划艇教练员韦杏婵表示,希望通过在中山推广水上运动,培养运动群体,壮大河涌保护的力量,巩固好这份来之不易的水乡丽景。
发展之水
  在走访中记者看到,在翠城1号·翠亨智能制造国际企业谷,6幢大楼鳞次栉比,里面入驻了多家高新技术企业。站在园区内,很难想象这里曾经河涌污水横流,是村里废品收购站所在地,是典型的村镇低效工业园区。
  作为中山市翠亨新区首个村企合作的低效工业园改造标杆项目,翠城1号于2023年9月28日开工建设,总投资约3.5亿元,总建筑面积约9.4万平方米。
  “低效工业园改造后,当地村集体年租金从不足100万元增至300万元,还引进了多家高新技术企业。”据相关负责人介绍,该项目已于2024年12月竣工验收,目前为止可售部分均已出售,可租部分去化率达到了80%以上。
  这得益于中山开创性地将“工改”、治水两场攻坚战联动作战,向容纳了全市三分之二以上生产排污企业的村镇低效工业园“开刀”,三年多来累计拆除整理超4.7万亩低效工业用地,创新建设“环保共性产业园”,真正实现了源头减排。
  “现在石岐生态环境在变好,喜欢到江边散步的人越来越多,咨询我们产业园前来入驻的‘自来客’也越来越多。现在短短两个月时间就入驻了20多家企业,平均每周入驻两三家,这是大大超乎我们想象的!”广东繸子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产业战略部总监宋育雄表示,中山市治水的魄力鼓舞了不少投资人,在地方政府招商引资的感召下,公司在中山石岐实施了全国首个产业园投资项目——繸子跨境电商产业园,“回过头看,投资中山,也为公司赢得了一片更加广阔的发展天地。”
  作为工业重镇,中山市的低效产业园较多,为了从源头上减污控污,中山市政府不仅承诺停产期间给予相应补贴,同时还引导企业搬到有标准化厂房和统一污水处理系统的新园区。截至目前,中山已拆除对河涌造成主要污染的低效工业地块706个,累计淘汰落后企业超500家,规划建设25个环保共性产业园,建成后,将有2500家企业入园,每年可减少COD(化学需氧量)排放量720吨。
智慧护水
  着眼未来,如何巩固这份来之不易的治水成果,是重中之重。
  在中山翠亨新区南朗人工湿地,记者看到清澈的河水潺潺流淌,岸边草木绿意盎然,不少市民游客前来踏青。作为中山南朗流域未达标水体综合整治工程的配套设施,近183亩的南朗人工湿地利用湿地植物的生态功能,可净化污水处理厂尾水,设计规模为每天处理尾水6.5万立方米,排出水质可达到IV类以上,更有水体库容调蓄功能,帮助南朗流域更好地防洪排涝。
  “湿地公园还有为中山河流上游补水的功能。这些经过污水处理厂净化处理的尾水,再经过生态湿地公园层层过滤和净化,使水质得到进一步清洁后流入辖区内需要生态补水的7条河道。”南朗街道水务事务中心主任王华煜介绍。
  除了探索“污涝同治”的生态治理模式,中山还运用物联网等技术手段治水,实现了排水业务感知、运维、调度及决策支持的一体化全程智能管控。
  2023年7月,中山多部门联合建立涉水部门业务信息综合系统——中山市智慧排水平台。目前,该系统已实现中心城区集管网状态监测、污水处理厂全链条监测、河涌水质自动监测、智能闸站联控、防洪排涝监测、水务工程管理等于一体的功能,改变了过去中山污水管网、排水泵站、污水处理厂等由不同单位管理,因信息不对称导致问题难排查的窘境。
  中山公用集团是该智慧排水平台的牵头建设主体,该公司副总经理刘明建介绍:“我们已累计建设完成499套感知设备安装调试,改造完成57个泵闸站自动化改造,覆盖水位、流量、水质等关键监测点,实现排水管网、泵站、河道等设施的全时全域数据采集,快速解决问题,显著降低成本。”
  从污水横流到滨水绿廊,中山充分利用新质生产力,让清澈河湖环绕城乡每一处,实实在在地浇灌在老百姓生活的土地上,让幸福的笑容浸润千家万户。
  中山,正因水而兴,因水而行。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