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废弃水果“变形记”:从环境负担到“绿色农药”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5年07月03日版次:09

  研究人员从最常见的苹果入手,进行微生物发酵。

  果园里卖不出去的橘子被扔掉,超市里卖相不佳的苹果被丢弃,水果加工厂的下脚料堆积成山……这些富含糖分、维生素和矿物质的废弃水果,常因腐烂变质成为环境负担。在全球范围内,每年有大量水果被浪费、损耗。
  然而,在中国农业科学院烟草研究所,科学家们成功将这类看似无用的废弃水果,通过发酵转化成守护植物健康的“生物农药”——天然抗菌物质伊快霉素。这项发表在《工业作物与产品》的成果,不仅为解决水果浪费难题提供了新思路,更开创了绿色农药生产的新路径。
一个奇思妙想的诞生
  故事还得从实验室的一次研究发现说起。
  “我们在研究中发现,木贼镰刀菌D39发酵产生的伊快霉素对多种植物病原真菌有显著抑制作用,并且固体发酵产量很大,具备产业化前景。”团队成员赵栋霖介绍,这令研究人员惊喜不已。
  研究团队在后续准备田间试验的时候发现,运用固体发酵提取工艺复杂,难以进行大规模生产。液体发酵,作为工业化更常见的方法,自然成了团队的下一个尝试。问题随之而来——液体发酵需要大量碳源,比如葡萄糖、果糖,而这些原材料成本不低。
  这时,一个大胆的设想冒了出来——“水果中不就含有丰富的糖类物质?是否可以用废弃水果提取液作为发酵原料,来生产伊快霉素?”
  说干就干,研究人员从最常见的废弃水果——苹果入手。他们提取了废弃苹果中的糖类和淀粉,制成苹果提取液,尝试替代传统的液体培养基进行微生物发酵。
  实验证明,当这些“天然营养液”加入发酵罐后,木贼镰刀菌D39如同获得“能量补给”,生产伊快霉素的效率大幅提升。数据显示,使用废弃苹果提取液作为培养基时,伊快霉素产量达到20.8毫克/升,不仅接近传统培养基的产量,更将原料成本降低了60%以上。这种“变废为宝”的模式,让每吨废弃水果都能转化为具有经济价值的生物农药原料。
  为什么废弃苹果提取液能高效促进伊快霉素生产?科学家们揭开了其中的奥秘——提取液中的果糖和淀粉扮演了关键角色。
  据团队负责人张成省介绍,果糖能直接参与微生物代谢,不仅提供了发酵所需的能量和碳源,还能激活伊快霉素合成途径中关键酶的活性,提升合成效率;而淀粉则是伊快霉素合成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原料,确保整个生物合成顺利进行。
  有趣的是,实验发现,并非所有糖类都能促进伊快霉素生产,例如,蔗糖会抑制其合成——这可能是因为蔗糖的代谢路径与伊快霉素合成存在“资源竞争”。这种选择性代谢的发现,为优化发酵工艺提供了精准方向。
实现环保与经济双重效益
  伊快霉素之所以让人如此期待,不仅是因为它来源天然、产量可观,更因为它拥有目前化学农药所不具备的新特性。
  赵栋霖介绍,伊快霉素可以直接由微生物发酵获得,不必经过复杂的化学合成和结构修饰等,因此在成本和环保等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同时,伊快霉素从结构上属于聚酮合酶—非核糖体肽类化合物,“目前的杀菌剂没有这类结构,我们也通过研究发现这类化合物具有全新的抗菌靶点,因此不会具有抗药性。”赵栋霖说。
  这项研究的意义并不止于废弃水果利用。据团队首席科学家李义强介绍,目前,伊快霉素已在葡萄和烟草灰霉病、小麦赤霉病、稻瘟病等作物病害防治中展现出良好效果,田间试验显示其对部分病害防效可达70%以上,接近化学农药水平。更为重要的是,该研究将食品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作为发酵底料,既有利于资源循环利用,也显著降低了生产成本,实现了环保与经济效益的双重提升。
  “它可能成为一个全新靶标的天然产物农药。”李义强说,“目前天然产物农药大多是经过化学结构修饰后的产物,而伊快霉素可直接通过微生物发酵,并具有不同于现有杀菌剂的新型靶标。在绿色农药上,我国在原创性分子和靶标研究方面仍有落后之处。如果伊快霉素能被推广,能够推进化学农药减量增效。新靶标农药属于新质生产力,能够提升我国在国际上新农药创制的地位,增强国际竞争力。”  □周姝芸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