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下一版 >>

东莞高标准农田建设AB面:

“世界工厂”如何守好“粮袋子”?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5年07月05日版次:01

  穗丰年村裕隆小组的水塘改造为高标准农田后,撂荒三年多,现状仍为水塘。 邓宝盈 摄

  编者按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广东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步伐,确保到2025年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2670万亩、改造提升213万亩。在“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南方农村报策划推出“广东高标准农田建设AB面”系列报道,挖掘各地建设成效亮点,反映存在的问题短板,以期为下一步工作推进提供参考。敬请垂注。
  南方农村报记者 邓宝盈
策划:洪继宇 苏晓璇 肖婉琦

  在全市耕地面积约13.8万亩的条件下,建成26.7万亩高标准农田——这是东莞挖掘土地潜力、推进良田建设取得的亮眼成绩。早在2021年,东莞就已完成“十四五”时期累计建成26.7万亩高标准农田的目标任务,在数量达标的基础上迈向质量提升阶段。
  在“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回顾东莞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数量之外,建成项目的质量与管护问题也值得关注。
  南方农村报记者走访东莞部分镇村发现,部分高标准农田或撂荒无人管,或配套不完善、长期不种粮。《东莞市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指出,全市部分已建成高标准农田地块存在着不同程度上的工程不配套、设施损毁、建后管护不到位等问题,影响农田使用成效,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任务仍然艰巨。
  高标准农田如何真正实现“高标准”?“世界工厂”如何守好粮食安全“责任田”?进入农田建设“存量时代”,新挑战正待东莞出实招。
A 面
提高亩均投入标准
提前完成“十四五”增量建设

  从农业县发展到城镇化率高达92.83%的“世界工厂”,东莞面临人均耕地面积少、耕地破碎化严重的难题,粮食供需矛盾突出。
  目前,东莞人均耕地面积远低于全国和广东整体水平,全市近2/3单宗耕地面积不足5亩。根据《东莞市粮食安全保障和物资储备管理“十四五”规划》,2020年东莞市粮食播种面积2.42万亩、总产量0.82万吨;作为典型的粮食主销区,全市平均每年消费粮食量达500万吨(口粮120万吨、工业用粮380万吨)。按当年产需数据测算,东莞的粮食自给率不足0.2%。
  在这一严峻事实面前,东莞不断提标、稳步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按照《广东省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相关要求,我省高标准农田建设亩均投资标准一般应逐步达到3000元,珠三角地区等区域可适度提高标准。早在2013年,东莞就提出实行4200元/亩的投入标准,据企石镇农林水务局干部介绍,2018年以来实施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采用的均是4500元/亩的全市统一建设标准。
  从建设数量来看,东莞已超前完成“十四五”期间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根据省级下达任务要求,2025年东莞累计建成面积应达26.7万亩,到2030年至少保持这一累计建成数量;根据2023年完成编制的《东莞市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2020年底全市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24.72万亩,剩余1.97万亩新建任务于2021年完成。
  这意味着,东莞提前4年完成了“十四五”期间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并且正式进入“存量时代”,高标准农田可以不新增面积,建设重点转为改造提升。按照省级下达任务要求,到2025年,东莞应完成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1万亩,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0.3万亩;到2030年,累计完成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2万亩,累计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0.8万亩。
  改造提升的需求,也反映了“存量”的问题短板。实际上,亮眼的建设进度表背面,存在着不可忽视的建设质量与后续管护等问题。在东莞部分镇村,记者发现部分高标准农田存在长期撂荒、配套不完善、“非粮化”等情况。
B 面
87亩水塘建成高标准农田
因权属争议撂荒三年多

  据东莞市穗丰年村裕隆小组村民反映,该小组有87亩高标准农田长期撂荒。记者实地走访发现,该片高标准农田由6个水塘组成,塘边荒草丛生,部分荒草超两米高,处无人管护状态。据了解,该地块地类性质为坑塘水面,2020年之前一直作为鱼塘,但被打造为高标准农田后却撂荒三年多。
  “高标准农田是要产粮、保障粮食自给的,怎么可以让它丢荒这么久,长期养老鼠、养杂草?”这位村民表示不解。
  记者从该村所在镇农林水务局了解到,2020年该镇投入近40万元,对穗丰年村裕隆小组的87亩水塘进行改造,建设灌溉排水、田间道路工程,打造为高标准农田。由镇属企业统租后,流转给第三方,将水塘的水抽空,在塘底种植水稻。耕种一年半后,到2021年下半年,因高标准农田权属争议问题及村小组村民反对,原承包方无法继续耕种,农田闲置至今,现状恢复水塘。
  那么,这片撂荒地何时才能复耕?该镇农林水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计划终止与村委会之间的协议,由村委会自行复耕,但后期因为有个别条款未达成共识而搁置。
  问题拖延至今尚未解决,有村民对此提出不满,“(2021年的事情)至今已经五年了,我们不反映情况的话,你们就长期协商吗?”对此,前述相关负责人回应称,镇农林水务局并非合同主体,将进一步跟进解约事宜,并责成村委会尽快复耕。
灌溉设施未完善
82亩高标准农田不种粮

  50公里外,企石镇新南村的连片82亩高标准基本农田,则因灌溉设施未完善而被放任“非粮化”甚至撂荒。
  这片基本农田位于从莞高速桥下,放眼望去,用尼龙布和铁皮棚围起的鸡舍约有10间,另有菜地、果树交错分布,部分地带沦为荒草地,最里侧的部分农田被积水淹没,已成水潭。
  记者向村民了解到,过去这片农田连片种植水稻,改革开放后,周边厂房陆续建起,灌溉水渠被挖,由于缺乏灌溉条件,部分村民在田间种菜、种果甚至搭棚养鸡,靠雨水、井水和自来水进行种养。
  据企石镇农林水务局相关工作人员介绍,新南村该片农田被纳入2018-2020年高标农田建设项目,按照4500元/亩的投入标准,这片农田的建设资金只够打造机耕路,无法配套建设灌溉设施。以建设标准进行估算,这条两三百米长的机耕路投入近40万元。
  有知情人介绍,高标准农田的改造包含灌溉排水、机耕路建设、土壤改良等内容,可根据不同农田的情况建设相应项目,按照当时的做法,一般按照“把钱花完”的方式进行方案设计,也有部分改造需求多的项目,会出现像新南村这样,“做了机耕路就没钱做灌溉设施”的情况。
  在这一背景下,未建设完善的高标准农田不在少数,以企石镇2012-2017年度高标准农田项目为例,2020年当地进行统计时,约有800亩、占比约一成的高标准农田未建设完善,后有500亩完成改造提升,至今仍有300亩有待未来进一步提升。
  据东莞市农业农村局网站公开信息,2024年企石镇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任务数为500亩,获中央补助资金86万元;根据市级要求,应确保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建设项目亩均投入资金达到3000元。
  前述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由于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优先针对2017年及以前的项目,新南村这片高标准农田暂未被纳入。
——【记者手记】——
从高产田到撂荒地的警示
  被赋予“旱涝保收、稳产高产”期待的高标准农田撂荒,不仅意味着土地资源的浪费,也意味着粮食产量的流失。以穗丰年村87亩撂荒地为例,按照2023年广东粮食产量相关数据,87亩地三年可产生约100吨的粮食,用2021年广东居民谷物消费量进行粗略估算,这100吨粮食足以满足近千人一年的消费。
  对于粮食自给率不足0.2%的东莞,耕地资源弥足珍贵、粮食产量来之不易,放任投入财政资金打造的高标准农田长期撂荒,无疑是给本不殷实的“粮袋子”添上漏洞。投入财政资金,建成并不高标、无法种粮的“高标准农田”,这种现象暴露出高标准农田建设中的多重问题,需从政策执行、资金监管和长效管护等层面进行反思。
  守土有责,守土担责。对于耕地资源少、农田建设任务相对较轻的东莞,把具备条件的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从建设数量上看已经实现,但从建设质量和管护成效上看,是否达标则需打上问号。当高标准农田建设从“数量达标”转向“质量提升”,“世界工厂”如何补齐农田短板、守好百姓“粮袋子”,仍待用心用力破题。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