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国家蔬菜体系专家助力化州市笪桥镇黄瓜产业突围

科技破局“看天吃饭” 笪桥黄瓜将实现智慧管养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5年07月05日版次:09

  专家团队深入笪桥镇,为黄瓜产业“把准脉、开良方”。

  南方农村报记者 胡亦赟
通讯员 刘玉丹

  近日,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中国农业大学教授高丽红携专家团队深入笪桥镇,以全产业链调研为抓手,为地方特色产业“把准脉、开良方”。
多个产业技术问题待破解
  调研首站,专家团走进水屯村委莞塘村的笪桥“黄瓜楼”——这座承载着百年非遗晒制技艺的传统建筑,青瓦木架间弥漫着黄瓜干的醇厚香气。
  在化州市翠地特产食品有限公司召开的专题座谈会上,笪桥黄瓜协会会长李锦昌以“地理气候+传统品种”为切入点,剖析了笪桥黄瓜“甘香爽脆”的品质密码,同时坦陈产业短板:连作障碍导致的土壤退化、夏季高温期黄瓜苦味物质积累、加工环节标准化程度不足等问题,成为制约产业扩张的“拦路虎”。
  笪桥镇农技站高级农艺师庞天则拿出多年田间观测数据,直指技术顽疾,现场抛出十余个亟待破解的产业技术问题。
专家田间作“病理诊断”
  午后骄阳下,专家团直奔化州笪桥德农、乐农黄瓜种植合作社的核心产区。在乐农合作社的田间,社长房超飞指向成片萎靡的植株,道出种植户的多年困惑:“每年梅雨季后,瓜藤就像中了‘魔咒’,死棵现象年年重演。”高丽红蹲身拨开叶片,指尖轻捻土壤查看墒情,翻开根系观察须根色泽,边记录边询问:“轮作周期多长?有机肥施用比例多少?”现场诊断后,她初步判断为“土壤微生态失衡引发的复合病害”,随即带领团队采集根际土壤、病株组织等20余份样本,并叮嘱农户:“马上安排测土配方,下周实验室检测结果出来就给你们定制改良方案。”
  在田间地头,专家团还针对当地“露地直播+大水漫灌”的传统模式,现场演示滴灌系统布局与微生物菌剂施用技巧:“把施肥量减少20%,改用小分子水溶肥,根系透气性马上能改善。”通俗易懂的指导让农户们频频点头,掏出手机录制视频留存。
攻关抗逆品种与栽培技术
  “原料供应不稳定,夏天黄瓜带苦味,深加工产品保质期短——这三大坎不过,产业难做大。”李锦昌在总结会上直言产业焦虑,同时抛出合作愿景:计划联合高校建立“笪桥黄瓜种质资源圃”,攻关抗逆品种选育与夏季栽培技术,并希望借助国家蔬菜产业技术体系的平台,建立从种植到加工的全链条标准体系。
  高丽红回应道:“我们将针对笪桥黄瓜的特异性状,组建专项科研小组,重点突破连作障碍修复、苦味物质调控等技术瓶颈。”她透露,团队将引入物联网墒情监测设备与智慧农业管理系统,试点“数字田园”项目,用科技手段实现“看天种瓜”到“智慧管瓜”的转变。
  据悉,双方已初步达成合作框架: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将在笪桥设立“科技示范基地”,定期派驻专家开展技术培训,并推动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团队与当地加工企业对接,研发低盐低糖的黄瓜预制菜新品。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