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朱雄慧 通讯员 李绍斌
作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脑中风更多见于老年人,被称为老年人的“第一号杀手”。据统计,全国每年新增中风病人超过200万,每年超过150万人死于脑中风,存活的病人中,50%-70%有不同程度的残疾,多数严重致残,影响正常生活,并在2-5年内复发。 在十月份中山一院的健康教育讲座上,中山一院神经内科脑血管专科主任洪华副教授提醒,秋冬是脑中风的多发季节,老年人要多注意保暖,寒冷天气会刺激血管,容易引起脑血管收缩,诱发脑中风,天气太冷时减少外出。此外,老年人及其家人要及早发现中风前兆,及早预防,避免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脑中风多急性发作 洪华表示,脑中风是急性脑血管病的统称,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中风,其中,缺血性脑卒中包括脑栓塞和脑血栓形成,出血性脑中风包括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血管病发作经常表现为急性的,瞬间发作的视力模糊或复视(一个物体看成两个);肢体或颜面一侧无力或麻木;言语不清;喝水经常呛咳;神志改变或行为改变,甚至神志错乱;如果是蛛网膜下腔出血,可以表现为剧烈头痛。 他表示,对于一些隐性的脑血管病,可以通过“中风测试”发现。“中风测试”有三项:微笑测试、举手测试和口齿不清。三项中任何一项异常,则中风的机会有72%。 微笑测试:要求患者微笑,如果单侧的脸部有下垂或脸部不动,怀疑有脑中风。这个测试中单侧脸部的异常必须是最近出现的,而且需要和面瘫鉴别。面瘫由周围神经损害造成,不属于脑血管病,异常的单侧脸部一般不能闭眼。 举手测试:请患者闭眼,两手平伸,如果单侧手臂偏斜或手臂无法移动,表示有脑中风可能。 控制血压预防中风 高血压和中风有密切的关系,在脑中风的病人中,约有73%以上同时患有高血压,尤其以出血性脑中风为甚。洪华指出,对于亚洲人,高血压是脑血管病的第一危险因素,老年人一旦有高血压,一定要坚持治疗。老年人血压超过了140/90mmHg,收缩压或舒张压中任何一个升高,都会增加缺血性和出血性中风的风险。 很多因素也会增加脑中风的风险,包括: 糖尿病:指随机血糖≥11.1mmol/L;空腹血糖≥7mmol/L;糖耐量试验2小时血糖≥11.1mmol/L 高脂血症:高脂血症对人体最大的伤害是形成动脉粥样硬化,要谨防胆固醇“一高一低”,低密度胆固醇增高会增加脑梗死的发生,而高密度胆固醇过低则增加脑出血的可能性。医学上,高低的标准是指:低密度脂蛋白>3.64mmol/L,高密度脂蛋白<0.91mmol/L。 心脏疾病:包括心律不齐,心肌梗塞,心内膜炎,风湿性心脏病等。 此外,一些次要危险因素也可以导致脑血管病的发生,要加以警惕。 据了解,中山一院一名老教授就因为次要危险因素引发中风。老教授平常身体健硕,没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但有一天晚上也突然中风了。原来,中风当天下午老教授外出打球,流了很多汗,晚上吃饭时又吃到了不新鲜的食物,引起腹泻。运动量大和腹泻,导致身体过度失水,血液过于粘稠,也容易引发了脑中风。 一些药物,血液系统疾病,过度失水,肥胖症,运动缺乏等也会引发脑中风,被认为是脑中风的次要危险因素。 据洪华介绍,预防脑中风,要避免以下内容: ★抽烟; ★饮酒过量; ★习惯吃太咸食物; ★食用过多动物性脂肪; ★糖尿病控制不当; ★高血压与心脏病控制不当; ★精神负担过重; ★肥胖; ★运动不足。 ★温差过大; 中风急救时不可失 洪华表示,对中风病人的急救,时间就是大脑,时间就是生命。中风病人康复效果好坏最重要的是抢救的时间早晚。 脑中风发生时的紧急处理是: 1、尽早辨识可能是中风; 2、紧急求救(呼叫120等); 3、不可乱动病人,随意移动病人有可能使得脑出血范围扩大,移动时要固定颈部; 4、保持呼吸道通畅,注意清除痰及呕吐物,将病人脸转向侧面; 5、不要喂食任何东西,以免呛入气管。 目前对于梗塞性脑中风病人,公认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溶栓治疗,一般认为,在脑梗死后3个小时内接受血栓溶剂治疗是有效的,所以一旦发现脑中风病人,应该以最快速度将病人送到有条件做相应检查并有能力做溶栓治疗的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