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新丰:扶持特色种植产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
|
|
南方报业新闻 时间:
2008年11月04日 来源: 南方农村报 |
作者:徐靖 胡思明
|

|
新丰县“丰绿”牌佛手瓜获得了国家绿色食品认证,闻名港澳及珠三角地区,供不应求。 |
|
|
在新丰县黄礤镇秋洞村,农户们仅种瓜一项,全村人均收入可达5000元。 |
|
|
特色农产品: 铁皮石斛:铁皮石斛是一种珍稀名贵的野生中药,其干货的市场价目前在每公斤2万元左右,新丰的铁皮石斛种植,是以打造技术密集型现代农业,促县域经济发展的有益探索。 |
|
|
特色农产品: 蚕桑:生产初见成效,目前已种植1500亩,销售蚕茧768担,销售总收入71万元,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路径。 |
|
|
特色农产品: 美少女西瓜:因其瓜圆球形,外观玲珑优美而得名。每个瓜重约2公斤,是礼品瓜中的典范。产品基本由公司收购,按公司保底价2元/公斤计算,一般每亩地年收入可达12000元左右。 |
|
|
特色农产品: 观赏花卉:新丰独特的气候资源,吸引了大批高山花卉投资者。目前已建立9个反季节花卉基地,总面积7000多亩。 |
|
|
韶关市新丰县的特色农业在广东省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尤其以绿色农业闻名,是我省三大绿色食品农业县之一,全县获得国家绿色食品认证的有佛手瓜、小白菜、玉角等13个品种。2007年全县农村经济总收入162653万元,与2006年同期对比增加10643万元,增长7%。农民人均纯收入3564元,比前年增加229元,增长6.9%。去年,全县蔬菜种植面积17万多亩,比2006年增加1413亩,增长5.8%。蔬菜总产量21万多吨,比2006年增加1.2万吨,增长5.8%。销售总收入3.2亿元,比2006年增加3019万元,增长11%。 喜闻中共中央10月19日作出《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后,新丰县的农民更是笑逐颜开:国家进一步加大了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力度,县委、县政府把农业作为发展县域经济的增长点之一,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再次被提到了重要的议事日程。他们纷纷表示继续大力发展特色农业,走“绿色农业”之路,力争到2020年,人均纯收入比2008年翻一番。
蔬菜种植得天独厚 新丰县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新丰县志记载:南齐永明元年(483年)就设置新丰县,取“物产丰富”之意。全县总面积2015平方公里,下辖6镇1街,县城设在丰城镇。 新丰县城地处广东省中部偏北,东江上游。北接翁源县,西靠英德市,佛冈县,东邻连平县、龙门县,南连从化市,位置适中,距广州、深圳、东莞、惠州等大中城市均在200公里半径范围内,容易接受周边城市的辐射。 新丰县气候温和,物产丰富,风光秀丽,景色宜人,自然资源丰富,发展特色农业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反季节绿色食品蔬菜,适宜在气候温暖,空气清新,相对湿度较大,昼夜温差大,土壤肥沃的环境条件下种植。新丰位于广东省中部偏北,新丰江的源头,森林覆盖率达77.8%,为广东省林业重点县之一,是“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典型山区县;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四季分明,年均气温20.3度,年均降雨量1923毫米,年均日照1575小时,土壤肥沃,无工业污染源,水质、空气清新。在高寒山区更是具有“冬寒迟、春来早,昼夜温差大”的独特气候特点,适宜的气候和优越的自然条件,十分适宜种植反季节无公害蔬菜。 改革开放以后,县委、县政府为了发展县域经济和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从1982-1987年分别在黄礤、回龙、梅坑、小正、丰城等镇开展反季节蔬菜试验、示范推广,面积、品种不断扩大。1988年新丰从广州划归韶关市管辖后,反季节蔬菜开始进入区域性规模生产,每年种植反季节蔬菜面积达1万多亩。进入90年代,随着蔬菜生产的发展,蔬菜生产、流通企业纷纷涌现,一些已发展成为龙头企业,以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形式开展常年正、反季节种植,面积迅速增加,1999年全县蔬菜面积首次突破10万亩(含复种)。近年开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2002-2007年全县每年种植蔬菜18万亩左右,产量达到20万吨以上。蔬菜生产逐渐成了新丰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 在70年代试种反季节蔬菜成功后,80年代开始规模发展,面积从小到大,品种从少到多。至目前为止,全县蔬菜面积(含复种)己达到19.3万亩,主要有小白菜、尖椒、元椒、番茄、玉角、佛手瓜、扁豆等20多个品种,其中佛手瓜、小白菜、玉角、尖椒13个品种通过国家绿色食品认证。小正全年种植小白菜等品种(含复种)18444亩,农村人均收入8成来自种菜,被省农业厅授予“一镇一品”称号,县政府授予“蔬菜镇”称号。黄礤镇种植佛手瓜近万亩,加上玉角、尖椒等品种,全年种植面积21600亩。
政府重视积极引导 县委书记邓阳秋认为,要发展新丰的县域经济,提高农民收入,就要充分利用新丰县特有的山区气候资源优势,县域农业走特色农业之路。 该县农业部门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打造无公害蔬菜基地县、绿色食品示范县、新丰江之源生态县三大品牌”和“实现全县农村人均一亩菜”的目标和要求,认真制订落实蔬菜生产规划,以市场为导向,以标准化无公害蔬菜和绿色食品蔬菜生产为重点,大力抓好无公害、绿色食品蔬菜生产基地建设。 一、蔬菜种植朝着生产规模化、基地化、规范化、标准化方向发展。 该县发展蔬菜品种,主要以佛手瓜、小白菜、玉角、尖椒、荷兰豆、青瓜、白菜花等获得国家绿色食品认证的13个品种为主,以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为目的,按“五大区域、六大类品种”的基地建设格局组织实施。并突出区域重点,各具特色,实现生产规模化、基地化、规范化、标准化发展。在梅坑镇小正建立了5000亩乃白菜示范基地,在遥田镇和黄礤镇建立了250亩大棚菜种植基地。在黄礤镇建立了3000亩佛手瓜标准化示范基地,在马头镇罗陂村建立了300亩韭菜花标准化示范基地,在丰城镇板岭村建立了300亩叶类菜种植基地。 同时,该县加强农产品流通工作和抓好批发市场建设。已在广州江南、深圳布吉、东莞石碣等农贸市场设立了新丰县绿色农产品的销售档点。新丰绿色蔬菜佛手瓜直销香港的通道有关手续已办妥,可直销香港市场。经省绿办考察和农业部环境质量监定中心评价及推荐,已申报我省“全国绿色食品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县”。卫生、健康、安全、效益型农业和农产品,已成为该县的优势和特色。 二、大力发展高山优质果茶基地。 充分利用该县山地多海拨高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高山优质果茶基地。如:台湾高山甜柿,目前,全县已种下台湾甜柿1000多亩,争取在3-5年内发展到1万亩。高山云雾茶5000-10000亩,发展红花大果油茶1万亩,形成具有新丰特色绿色有机食品。 三、大力发展丛生竹生产基地。 充分利用屋边、河边、山边,发展种植了30万亩丛生竹基地,使该县成为全省丛生竹生产、加工、销售竹制品交易市场,带动二、三产业发展,形成发展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 四、积极建设蚕桑和药材基地。 该县制定了建设2万亩蚕桑生产基地和以铁皮石斛为主的1万亩南药生产基地,以灵芝为主的3000亩食用菌生产基地的发展战略,力争在三至五年内完成目标任务。目前,全县发展蚕桑1500亩,铁皮石斛等南药800亩、灵芝300亩,这样既突出了新丰县农产品特色,又形成了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创立了新丰自己的品牌,带动了二、三产业发展,为广州、深圳、东莞等珠江三角洲提供大量无公害绿色食品,提高了农产品价值,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五、大力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该县在发展特色农业的同时,还大力扶持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加快农业标准化,打造农业品牌,促进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目前新丰县有3家农业龙头企业,分别为新力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省级扶贫农业龙头企业、市级农业龙头企业)、新丰县畜牧发展有限公司(市级农业龙头企业)和吉丰农产品加工有限公司。农业龙头企业通过开展“公司+基地+农户”和“产、供、销、加”一条龙服务的产业化生产经营形式,扶持带动农户朝着高产、优质、高效的现代化农业方向发展,促进了该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 同时,为了提高农业的市场化和农民的生产组织化程度,新丰县今年加大了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工作力度。成立了6个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到目前为止,全县累计成立了12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了农民向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该县充分发挥了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农民与市场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提高农业的市场化和农民的生产组织化程度,提高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服务农业产业化的地位和能力,力求农业产业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同步推进。 人均纯收入5000元 -佛手瓜村的致富经 佛手瓜形如两掌合十,与佛教祝福手势相同,故而得名,有谐音作“福寿瓜”。在新丰,这个瓜真的给瓜农们带来了福气,改变了一条村村民的命运。 走进新丰黄礤镇秋洞村,到处都是瓜棚,棚里缀满了绿色的瓜。在这里只要可以种的地方,村民们都不会放过,所谓“寸金尺土”。时至今日,不但“丰绿”牌佛手瓜出名,这条村还成了新丰一个新的旅游参观景点。 佛手瓜是一种丰产蔬菜,而且收获期从5月一直延续到12月,长达半年之久。据秋洞村村民介绍,在当地一亩地可产瓜约3400公斤,最高亩产可达7500公斤。而仅黄礤一地的种植面积就达1万亩,如此大的产量难免让人担心起瓜的销售情况,毕竟香蕉、荔枝等产业丰产不丰收的悲剧一再上演。 据了解,佛手瓜的价格近些年一直很平稳,波动不大,从未出现过烂市,收购价基本维持在0.4-0.7元/斤。而且佛手瓜较耐储藏,常温下可以一直从10月存放到次年3-4月,即使在三伏天也能放置半月以上保持风味不变。同时,他们自创“丰绿”牌,作为佛手瓜对外销售出口的统一品牌,在港澳市场上的名气越来越大,靠的就是当地佛手瓜无可比拟的优良品质。 当地农户还提到他们的一个令人意外的难处:我们不担心销售,反而担心产量不够,以致千方百计地扩大种植面积。秋洞村在2000年基地成立之初,种植面积为1300亩,现在这个数字已经更新为3000多亩。同时还有一个现象:佛手瓜的种植面积大于当地耕地面积。原来村民们想尽办法,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土地种植佛手瓜。在秋洞村笔者也看到房前、屋后、路边、甚至小溪上也被他们架起瓜棚,整个山村变成一个绿色连绵不断的长棚,场面甚是壮观。 佛手瓜的销售能取得这样好的成绩,自然与当地政府的推动作用是分不开的。 黄礤镇原属省级贫困镇,经济较为落后,各项经济指标均落后于县内其他乡镇。黄礤镇地处高寒山区,发展反季节蔬菜有良好的自然条件,种植历史悠久,有较好的种植技术和管理经验。当地政府抓住这一有利机遇,积极加以引导与扶持,蔬菜生产朝规模化、品牌化、效益化方向发展。目前全镇蔬菜种植面积22000亩(含复种),产量6万吨,产值4000多万元,是省内较有名气的蔬菜基地。2000年,佛手瓜列入省人大“一乡一品”议案扶持项目,今年年产值6000多万元,是当地的优势产业、名牌产品,畅销珠三角及港澳市场。 日前,在黄礤镇秋洞村的蔬菜收购站里,到处可以看见已经打包好的一袋袋佛手瓜,村民们正在熟练地分拣包装。至2007年底,该村年生产总值达到2100万元,人均年收入达到4600元。笔者看到一幢幢漂亮的农房在瓜地连绵起伏绿浪中拔地而起,全村80%以上农户建起了新房,92%的农户拥有现代化家具,58%的农户买了摩托车。秋洞村已成为该县佛手瓜标准示范区基地。全村278户农户靠种植佛手瓜走上了致富路。今年该村共种植佛手瓜2000多亩,每天每户农户的佛手瓜平均产量为800斤。村党支书袁云星表示,今年佛手瓜产量高,收购价也高,仅种瓜一项,全村人均纯收入可超5000元。 经过各方努力,佛手瓜现已初步建成销售链条,各个收购站点遍布种植基地,从收购站到各大市场的销售渠道也已打通。同时由于近些年“丰绿”的品牌效应日渐明显,佛手瓜在市场上也越卖越俏,最初只在东莞和广州等附近销售,现在已经远销澳门、香港,成为都市人饭桌上的新宠。 □本版撰文/摄影 本报记者 徐靖 通讯员 胡思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