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秀林
我叫冯木德,男,现年56岁,是清新县太和镇建设居委会建设西小组居民。 1995年初,我一家六口响应党的号召,从白湾镇坪底村六井村小组迁入太和镇。 政府鼓励外迁 白湾是个典型的石灰岩地区。整个六井村200多人,只有56亩土地,人均不足4分地。主要农作物为水稻、红薯和玉米。与其他地区不同的是,石灰岩地区的农作物产量低,只有其他地方的一半。家中的主要粮食为玉米和红薯,逢年过节才能吃上一顿白米饭。即便省吃俭用,每年家里的粮食也不够吃,年景好时就只缺两个月的粮食,年景不好时缺得更多。粮食不够用,我们就上山采草药、打柴,用挣来的钱换米吃。 除了粮食紧张,吃水也十分困难。每次挑水要走40多分钟山路,去晚了还挑不到水。整个大队当时3000多人,有近一半人处于缺水状态。小孩上学也要走40多分钟,从家中到镇政府要走3.5小时的山路。当时,村中有句名言是“坪底、坪底,惟有迁出,才能过世”。 其实,从1980年代末,就有部分村民迫于生存压力自发外迁。1993年起,政府动员我们迁到外面去。其实,我们也想迁出去,但有很多顾虑,迁出去做什么,以后被人赶回来怎么办? 后来,在政府“迁得出、留得住、富得起”的承诺下。1995年初,作为六井村最后一批迁出的村民,我和堂弟冯舍红、冯水明,侄子冯诗发四家一起举家迁入太和镇。 太和镇政府也给了我们不少优惠。刚来太和时,镇政府还给我们每人分了3分水田。1995年,太和镇给我们迁了户口。1999年,土地被收回,我们也从农村户口转为居民户口,并领取了粮食供应证。 强拆令生活濒临崩溃 1995年底,我从当地村小组手中以每平方米40元的价格购买了123平方米的地皮,建起了80多平方米的瓦房。刚来太和时是困难重重,建房和购地的钱都是从亲戚处借来的,家中还有两位70多岁的老人和3个年幼的儿女要照顾。但由于临近城市,我们可以到城市打短工,也可以做点小生意。10年下来,尽管没有攒到钱,但把帐还清了。日子一天天好起来,但今年政府的强拆又将我们推向崩溃的边缘。 去年12月16日,清新县环保和建设局突然下发通知,要求我们提交房屋规划报建的有关资料。我们哪有什么规划报建资料。农村建房,哪个知道规划报建。况且1995年我们从当地村民小组手中买地时,这还是一块荒地。无法提交报建资料,我们的房屋就被环保和建设局认定为违法建筑。 3月3日,县环保和建设局向我们下达通知,要求限期拆除违法建筑物。5月13日,县环保和建设局又向我们下达了限期拆除通知,要求在5月18日前自行拆除。 我们是移民,政府不是说给我们解决宅基地问题、户口问题,让我们安居乐业吗?10多年都没讲的事,怎么现在就提起来了呢。对于当地政府的做法,我们十分不满。于是,我们逐级向上级政府反映。5月20日,广东省信访局的人员也告诉我们这是历史问题,要认真处理。可是,还没等到省政府的正式信访回复,县政府就来强拆我们的房屋了。 6月2日,我被叫到了县拆迁办。拆迁办的人员告诉我,你是计划内移民,和他们不一样,你有两个80多岁的老人,强拆时会有很多麻烦。拆迁办的人员还告诉我,不同意拆就没有钱补。俗话说,胳膊拗不过大腿,我只能签名。 第二天,政府就派人来拆房了。不管同不同意,10多栋房屋几个小时就被拆完了。 我们不是钉子户 其实,我们不是不同意拆。我们是想政府能考虑我们的难处,让我们能有个住处。至少,我们也应该和当地村民享受一样的待遇啊。 当地村民拆迁时,都是先做好房,再拆迁。我们却是先拆迁,再做房。2006年拆迁的第一批150多间房屋,去年才入住。不仅这样,我们的补贴还远低于当地村民。他们房子有证,拆迁时,政府按同样的面积调地。我们没有证,每户只有13平方米的宅基地,如果要这块地,不仅要交近2000元的费用,还拿不到5000元的拆迁费。 我家的瓦房是1995年建的,只补了9000多元。如果要建100平方米的房屋,至少还要7万多。这对我家来讲,无疑是天文数字。前段时间,我父亲治脚伤的500多元都是从亲戚处借来的。政府如果能多给点宅基地,我自己搭个茅房也好,至少一家7口有个栖身之所。 在政府眼中,我们是不顾大局,是钉子户。如果是钉子户,那我们的房屋就拆不了。实际上我们是个弱势群体,做不起钉子户,要做钉子户得有本。 政府还说我们是无理要求,难以理解。但是,真正难以理解的是我们吗?1000多户移民违法建房全是我们的错? 政府说,计划内移民才是移民,政府才负责解决户口和宅基地。我不懂什么是计划内移民,什么是计划外移民,这些都是政府说了算。但是,拆迁办的人曾说过我是计划内移民,有档案。但是,我的房不也是违法建筑,政府不也是没有解决我的宅基地问题吗?更何况,我和冯舍红、冯水明、冯诗发都是一起来的,一起入户的,为什么我是计划内移民,他们就是计划外的呢? 计划内移民也好,计划外移民也好,我们都是响应党的号召从石灰岩地区迁出来的贫困人口。政府让我们迁出来就是要我们过好日子,现在我们连个住的地方都没有,天天为一日三餐发愁,怎么安居乐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