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7版:农村财富-广西、海南农业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假冒“进口钾肥”今年异常猖獗
粗盐与氧化铁红山寨成“加拿大红钾”



南方报业新闻 时间: 2010年05月27日 来源: 南方农村报
作者:余显茂 黄享荣


  部分假冒“进口钾肥”包装示例
  假冒“进口钾肥”作假手段:
  1、“移花接木”:在香港或者国外随意注册一个进口公司名称,甚至干脆标注一个子虚乌有,根本不存在的公司名称,让人误认是进口产品;
  2、“打擦边球”:在包装上标示“采用加拿大技术”、“使用进口原料”,或者是“中外合作”等等字样;
  3、在包装上的显要位置标明“中字头”字样,让农户误以为这些产品与中化等大公司有关,混淆视听;
  4、仿冒某些进口产品的特性,比如假冒加拿大进口的钾肥,外观做成红色。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统筹:本报记者 余显茂
  撰文:本报记者 黄享荣

  包装上赫然标明“原钾产国:加拿大”,生产商处却写着国内肥料厂家的名字;明明是硫酸钾镁肥,可几个红色大字“氯化钾型”异常醒目;生产厂家处标示“加拿大国际农业集团有限公司”,让人一看便怀疑是国产山寨厂……这些早在几年前已被本报曝光的冒充“进口肥”的欺骗伎俩,目前却仍在广西各地农资市场上泛滥。
  近日,广西一些经销商致电本报,称这些仿冒的“进口钾肥”大量充斥市场,不仅对他们的生意造成影响,也给当地农户的生产耕作埋下隐患。对此,南方农村报记者特意进行了采访。
造假手段并不新鲜
  一家进口钾肥公司销售经理李强向记者介绍,近年来假冒进口钾肥在广西市场上出现的数量越来越多,今年更是达到顶峰。
  “前不久我走访了来宾、柳州等地,大量的假洋肥,特别是假冒加拿大红钾的产品简直是泛滥成灾。”他对记者提到,“我总共走了十多家零售店,看到几乎所有店面均有这些产品销售。”
  李经理介绍,这些产品包装袋上的标示均称氯化钾含量在30%-40%,并且无一例外都标明“原钾产国:加拿大”的字样,很容易误导消费者。广西一位大型肥料经销商张平也介绍,据他了解的情况,这些假冒产品单个零售店的销售量可达300-400吨,照此估计,整个市场上的流通数量至少上万吨。
  “其实这些假冒进口肥料所用的伎俩都很简单,无非就是两个手法。”李经理向记者总结,一个是“移花接木”,在香港或者国外随意注册一个进口公司名称,甚至干脆标注一个子虚乌有,根本不存在的公司名称,让农户误解是进口产品,但实际上仍然是在国内生产;另一个则是“打擦边球”,在包装上标示“采用加拿大技术”、“使用进口原料”,或者是“中外合作”等等字样。
  李经理介绍,由于中化、中农公司拥有钾肥进口权,这些“山寨”产品还在包装上的显要位置标明诸如“中垦”、“中言”、“中际”、“中资”等“中字头”字样,让农户误以为这些产品与中化等大公司有关,混淆视听,令人真假莫辨。
  他还提到,这些假洋肥产品的外观,还仿冒了某些进口产品的特性,甚至达到了以假乱真的效果。“比如加拿大进口的钾肥,外观以红色为主要特点,不少仿冒产品也做成近似的颜色,包装上还特意突出了红色两字。”
  其实,这些作假手段早在几年前就已经被本报公诸于众(见本报2006年6月6日《揭穿“洋”肥欺农把戏》)。当时,广东省工商局有关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如果单纯在国外注册一个公司,而没经过国家外经贸等有关部门审核,或不符合外商投资要求的,就在国内生产产品,是绝对不允许的,属于违法行为。
执法打击力度不够
  经销商张平表示,这些假冒洋钾肥在市场上大肆销售,不仅给他的生意带了严重的影响,对当地作物的正常生长也构成了潜在的威胁。
  他介绍,这些仿冒产品往往含量很低,生产成本不高,所以销售价格也很便宜。“相比于我们从正规渠道拿到的进口钾肥,这些产品大部分要便宜20%-40%。”张平说,“今年广西不少地区受到旱灾等的影响,农户舍不得投入更多的钱购买农资产品,更乐意买这些便宜货,因此对我们生意的冲击尤其大。”
  价格的低廉并不意味这些产品更为合算。张平表示,不少假冒洋钾肥包装上所标称的氯化钾含量在30%-40%,但实际上大部分都未达标,作物一旦施用了这些肥料,效果将会大打折扣,甚至毫无作用。
  “有的生产者更为离谱,直接利用粗盐与氧化铁红加工成红色的加拿大钾肥,严重坑害消费者。”一位农资界资深人士向记者透露。
  张平还介绍,目前这些“假洋钾肥”在广西的柳州、来宾等地的市场上最为猖獗,几乎每家零售店都有销售。而这些地区是广西甘蔗的重要产区,目前又刚好到了甘蔗的培土季节,对肥料的需求量最大,如果不能将这些产品进行彻底的清查,今年广西甘蔗的产量与品质将会受到较为严重的影响。
  广西另一农资经销商王明则认为,今年市场上假冒“进口钾肥”产品特别泛滥,除了旱灾影响农户投入之外,有关部门执法打击力度不够也是一个原因。
  “由于这些产品往往钻的是政策的空子,执法部门彻查的难度其实很大。”王明介绍,从含量上看,虽然大部分产品并未达标,但很多都是放在仓库里,拿到店面摆卖的却基本是合格的;在包装上,这些产品虽然都是“假洋鬼子”,但均是打擦边球。“目前还没有一个管理办法对这种做法有约束,工商等执法部门很难抓得住把柄。”王明对记者说,“前几年在来宾等地针对这些产品也有过一次抽查,但最终还是不了了之。”
  王明认为,在执法相对困难的情况下,最关键的只能依靠提高农户的认识,无论厂家、经销商,或是媒体,应该加大宣传,让农户认识到购买这种产品最终吃亏的是自己,使这些产品无立足之地。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人物均属化名)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新媒体部制作 --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154
未经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新媒体部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