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本报记者 易旸
60多岁的德庆县莫村镇中庆村关森桂老人没有想到,自己贪便宜买了一些比市场价低一半的农药防治炭疽病,结果施药后5天10多亩贡柑普遍出现炭疽病症状,大量落叶落果。与其有着同样遭遇的还有中庆村的关栩光以及邻村的刘伟强等人。 关森桂等人所用农药为45%咪鲜胺乳油和80%代森锰锌,都由在德庆县公安局上班的“熟人”龙某从广州市龙洞大坪街付老板处购得。出事后,他们分别投诉到县农业局和消委会,得知所买农药是假劣产品,但却没有得到受理,理由是该事件系“私下交易”,且龙某并非法定“经营单位”,执法部门无权对此进行处理,建议“私下处理”。 便宜药没防住炭疽病 10多亩贡柑是关森桂一年收入的主要来源,每年投入的农药成本高达五六千元。2009年12月,关森桂和关栩光等人听说龙某有本事搞到便宜的农药,价格比市场价低一半,效果也不错。于是,他们就委托龙某购买了一批便宜农药,准备在今年春天用来防治炭疽病。 据关森桂的记录,他先后从龙某处拿了两批价值近4000元的农药,其中包括2件(20瓶/件、500毫升/瓶)45%咪鲜胺乳油以及2桶(40包/桶,500克/包)80%代森锰锌。“价格相当优惠,45%咪鲜胺乳油的价格为43元/瓶,80%代森锰锌价格为13元/包,这个价格比德庆农资店的同类商品要便宜一半以上。” 关栩光也从龙某处购买了同样的农药。由于今年1-3月果园没有出现炭疽病,购买的药一直没用。4月2日,天气高温高湿,到了挂果期的贡柑出现少量炭疽病症状,关栩光便给自己的10亩贡柑园混合喷施了去年购买的45%咪鲜胺乳油和80%代森锰锌。然而,很快就出现了令他意料不到的事情。4月7日,关栩光的贡柑园大面积出现了炭疽病症状,落叶落果现象严重。关栩光告诉南方农村报记者,今年果树挂果很多,预计平均能达到80斤/棵,10亩果园至少有五六万斤果,但这场炭疽病过后“估计最多能收到1万斤果”。 5月16日,记者在关森桂和关栩光的果园看到,树上挂果确实不多,不少果树还残存着因发生炭疽病而枯焦的树枝,树底下也布满落叶。 “如果按照去年1.5元/斤的价钱,除掉1.5万元左右的投入成本,今年果园的收入至少有六七万元,但是现在都泡汤了。”关栩光对此显得很沮丧,而关森桂和其他从龙某处买药的果农都反映果园出现了相同的情况,“肯定是农药有问题。” 记者在中国农药信息网查询发现,45%咪鲜胺乳油登记证号“LS20082458”的生产企业为“北京中农研创高科技有限公司”,但标签上商标以及企业名称却标注为“华强生物”以及“北京华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而在标签的贮藏和运输一栏下方一行小字标明了生产企业为“北京中农研创高科技有限公司”。登记防治范围为辣椒炭疽病,但标签上却赫然标志出柑桔炭疽病、绿霉病、青霉病、蒂腐病;而生产日期及批号均未标注。另一种农药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登记证号“PD20083247”生产企业确系“山东三农农药有限公司”。 私下买药投诉不受理 据关栩光回忆,4月中旬左右,他们便拿了农药去德庆农业局投诉,当时农业局并未受理,只是告诉他们“45%咪鲜胺乳油”有明显的问题,并建议他们和龙某私下解决。 5月17日,德庆县农业局执法队队长谢庆全向记者解释,这件事情很复杂,由于龙某并非经营单位,且这些农药也并非在德庆县内出售,加上整个过程均是私人交易行为,没有发票、收据等任何书面证明,因此无法受理他们的投诉。谢庆全建议他们准备材料和证据去消委会投诉,让工商部门对龙某作“无证经营”处罚。届时由消委会发函,他们便可做田间鉴定和损失评估等工作。 但是关森桂等向消委会的投诉也没有得到受理。消委会秘书长梁起英给出的答复与农业局基本相同,建议关森桂等找龙某私下处理最好,如不成功也可向龙某的工作单位德庆县公安局写材料,由该局负责人找龙某谈话并协调,到那时消委会再介入协调就比较合适。 谢庆全向记者透露,早在2009年7月份,龙某就曾拿着一瓶“45%咪鲜胺乳油”到县农业局咨询,当时经过查询便发现登记证号与标签上的企业名称有出入,于是德庆县农业局便向北京中农研创高科技有限公司发函询问此事。2009年7月30日,北京中农研创高科技有限公司回函称“我公司与北京华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不属联营企业,也没有委托其生产和分装。该产品属假冒产品。”“这显然是套证产品。”谢庆全说。 德庆县农业局副局长姚金明认为,这两种药如果成分足够,理应可以防治炭疽病,现在出了问题,难以判断是哪种药出了问题,也有可能两种药都有问题。 “这件事情龙某是有责任的。”德庆县农业局副局长姚金明认为,“既然他已经知道了这个药来源不正规,怎么还推荐给农民用?”他建议,果农最好还是通过龙某找到经销店索求赔偿。 经销商厂家均不认账 关森桂称,当他找龙某商量时,龙某却说在这事情上自己没有责任,好心帮关森桂等人拿了便宜的药,出了问题却反咬他一口。“他要我们自己去广州找经销店付老板,此事最好不要牵涉到他。” 这下关森桂犯难了,又不是自己直接去拿的药,万一对方不认账怎么办? 果不其然,“付老板没理我们。” 5月17日,记者致电龙某,表明身份后,龙某当即便挂断电话,再拨亦不再接听。 5月19日,记者在广州联系到付老板。他向记者解释,药没有效果不是他的责任。“果农早在去年12月份就已经拿药,现在过了半年多才发现没效果,怎么还能怪到他头上来?这好比买手机,只有15天内出现质量问题才能包退换,过了这个期限出了问题怎么还能找卖手机的人?” 付老板的这个“不退换”理论显然违背《农药管理条例》。该条例规定,农药经营单位销售农药,必须保证质量,农药产品与产品标签或者说明书、产品质量合格证应当核对无误;禁止经营产品包装上未附标签或者标签残缺不清的农药。而45%咪鲜胺乳油没有生产日期和批号,80%代森锰锌生产日期是2009年9月15日,目前还在有效使用期内。“果农使用这两种药后出了问题,经销者难辞其咎。”而广东省工商局5月17日出台的《关于规范农资经营质量管理行为的工作意见》明确,直接面向农民销售农资商品的经营者,必须向消费者提供销售凭证,按照法律法规或者与消费者约定,承担修理、更换、退货等三包责任和赔偿等农资的产品质量责任(详见今日第13版头条)。 记者以农资经营者身份致电北京华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接电话人称45%咪鲜胺乳油确系该公司生产,且价格为390元/件,单均19.5元/瓶,对于登记证疑问,对方解释是这是他们公司与生产企业之间有委托生产等合作协议,质量绝对可靠,该产品在广东的肇庆、云浮、韶关等地均有销售,但在广州暂时并无销售点。 5月20日,北京中农研创高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向记者重申,45%咪鲜胺乳油确系该公司生产,北京华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产品系冒牌,“那个产品含量可能连20%都不到。”而山东三农农药有限公司广东区经理孙晓也称,该公司产品在广州并无代销点,且该80%代森锰锌的包装与公司产品不符,应是假冒产品。 “果农一定要吸取教训。”姚金明强调,买农药一定要到正规的农资店去买,千万不要轻易相信一些来路不明的“便宜货”,贪小便宜很可能吃大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