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12版:专题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农民、农村因何而穷?



南方报业新闻 时间: 2012年12月20日 来源: 南方农村报
作者:

  在扶贫工作中,多地政府有组织地大量转移农村劳动力到城市务工,帮助农民增收。

鸿沟溯源篇
分配不公◥> 扶贫还是“劫贫”?
  2002年8月20日,南方农村报刊登报道《无钱建公厕 有钱送大礼》,引发巨大反响。官本位意识,让连平溪山镇的贫困雪上加霜。
  当南方农村报记者看到连平县溪山镇政府那叠厚厚的礼品报销发票复印件时,着实被吓了一跳。一个包括上级扶贫款在内年收入不过200来万的特困镇,一年的送礼、接待开支竟高达50余万元!
  据了解,这些发票的审批大部分出自该镇党委副书记、镇长曾伟剑一人之手。在2002年1月3日-4月8日短短三个多月的时间里,曾伟剑审批报销的“千字号”礼品发票就有23单,累计15万余元,平均每天送礼近2000元,其出手可谓阔绰。
  与之成鲜明对比的是,自1999年曾伟剑出任溪山镇镇长以来,溪山镇生产、生活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却少得可怜。群众反映最为强烈的是公厕和垃圾堆放场的问题。早在1999年曾伟剑就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表示,要在全镇修建街道公厕和垃圾堆放场。3年来,镇政府分管领导曾多次在班子会议上提出动工修建公厕,均被曾伟剑否决;修建计划一拖再拖,至今没有实施。一位村干部向记者反映说,村民经常因为早晨如厕难而发生口角,烦不胜烦的“厕所纠纷”让他感到很无奈。另外,溪山全镇到目前为止没有一个像样的垃圾堆放场,生活和生产垃圾堆积在街道两旁,在105国道上也随处可见,严重影响当地形象。
  曾伟剑向记者解释道,今年前3个月的礼品支出之所以较多,主要是由于镇里引进项目不断增加,业务往来多了,礼品上的开支自然会增加。再加上年终检查多,接待费用高,控制不严,难免超支一小部分。但是溪山镇的礼品开支与其他乡镇相比并不算多,而且这些发票并不全是他一个人的礼品开支。平时,镇领导班子的其他成员和中层干部到固定的商店购买用于送礼的土特产和其他东西后暂时“挂账”,年终由他统一审批结账。
  而据调查,2001年由曾伟剑审批的礼品发票总金额已经高达52万元,且每个月平均报销4次以上,每次少则数百,多则近万元,支出水平丝毫不逊色于前4个月。
  不知道接受特困镇礼物的人是否想过,他们该做的是扶贫而不是“劫贫”?
权益短板◥> 穷在制度
  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日前撰文称,在台湾地区和日本,农民是最富有的一个阶层。原因就是因为他们有土地,而且他们的土地能够在法律框架内自由买卖。中国的农民也有土地,但是他们的土地不能自由买卖。这是中国农民穷的主要原因。如果让农民的土地自由买卖,农民可以自由地和开发商讨价还价,将会发生什么结果?
  他认为,在中国经济改革中巨大转变的一个方面就是实际占人口总数40%多的农民问题的日益突出。农民的动向既是经济增长的原因,又是社会矛盾的焦点。农民的问题主要有:收入低,进城成为固定居民很难,自己的土地不能受到有效保护,所有权常常被侵犯,
  他提出——
  第一,农民的财富可以极大地增加。中国贫富差距的主要原因是农民穷。如果把农民穷的问题解决了,收入差距问题能够极大地缓解,可以解决中国社会最重要的一块心病。
  第二,如果分散的农民可以竞争地出售自己的土地,地价会比现有的价格大大地降低,而农民出让土地的收入却可以大大提高。
  第三,城市里的房价下降,农民的收入提高,进城打工的农民就有机会进城租房买房,变成真正的城里人。我国城镇化可以大大地加速。
  第四,农民真正进了城,家庭团聚,社会安定。
  第五,农民收入的提高有利于扩大消费,纠正GDP中结构不合理的问题。
  第六,土地用途的转变通过自愿交换,强制性的事件被自愿交换所替代。土地纠纷将大大地减少。因土地造成的暴力事件可以绝迹,上访人数会减去一半以上,可极大地减轻各级政府的负担。
■扶贫·攻坚
广东贫困地区“四大金刚”
  清新白湾
  白湾镇(现白湾村)“四大金刚”的得名还要追溯到二十年前。1991年2月20日,人民日报第二版发出《邻近“金三角”的“寒极”》的报道,震惊世人。这个坐落在珠三角北端、距离广州市仅150公里的乡镇,村民只能从石缝里求口粮,刀耕火种,生活接近原始状态。这与当时日渐繁华的珠三角形成强烈反差,恍若两个世界。
  人民日报报道发出后,在社会上引发巨大反响。人们很难相信,在最富裕的广东原来也存在异常贫困的地方。报道发出后,广东省高度重视,痛下决心扭转此局。同年9月,广东省政府批准成立“广东清远扶贫经济开发试验区”,翌年11月,国务院批准该区列入“全国农村经济改革试验序列”。
  1993年5月,清远市又做出一项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决定——迁移扶贫,这得到了广东省的大力支持。自此,当地一场跨越世纪长达20年持续至今的下山移民大潮正式拉开帷幕。
英德岩背
  在英德市西部与清新、阳山两地接壤处,有一处被层层石灰岩包围的地方——岩背。岩背原本是一个镇,因为缺地、缺水,生存环境恶劣,直到上世纪90年代初,村民仍延续着靠天吃饭的生产生活方式,陷入难以摆脱的贫困境地。
  而今在岩背,新村背靠青山、绿树环绕,从村口的大牌坊进入,迎面便是一排排整齐的楼房,前两排均是两层高的独立“别墅”,最后一排则是四层联体的洋楼。村中建有文化室、公共娱乐室、篮球场等配套项目。
  上世纪90年代,在华南农业大学的科技扶贫下,当地开发出“岩背云雾尖”茶叶。之后,岩背镇政府提供茶苗,大力发动各家各户种茶。经过多年发展特别是近两年“双到”扶贫的深入推进,岩背现有茶园约1000亩,岩背茶也有了一定的知名度。
阳山东山
  “一条竹竿当衣箱,二捆稻草一张床,三块石头一个灶,一年四季吃杂粮。”这是人们对曾被称为广东贫困地区“四大金刚”之一的阳山县杜步镇东山村(原东山乡)村民生活的真实写照。这个方圆75平方公里的山村,只有100多亩水田,到处是光秃秃的石头山。除了石头之外,可谓是“金木水火土”五行皆缺:缺金,是没钱;缺木,是没树;缺水,没水源;缺火,烧饭也找不到柴草;缺土,就是没水田。
  山不转人转。解开贫困死结最关键的一招,是组织人口大迁移。“这些石灰岩山区的村民不搬出来,很难脱贫。”阳山县委书记温湛滨介绍说,上世纪90年代后期,阳山根据省里相关政策,先后向珠三角地区迁移了包括东山乡在内的高寒山区村民近8万人。这些人通过代耕、进厂等方式,逐渐融入当地社会。
乐昌沙坪
  20年前,乐昌市沙坪镇这个石灰岩贫困山区镇,因缺水少地多灾,成为广东省贫困地区“四大金刚”之一,也是扶贫工作重点镇。
  20年之后,在历经扶贫两大会战、石漠化治理,特别是近两年扶贫“双到”攻坚之后,沙坪镇经过多年探索,以大建蓄水设施克服先天制约、以种植黄烟把山区劣势转化为优势,初步闯出了一条环境与发展兼顾的科学发展脱贫路。但是,由于自然条件艰苦、帮扶成本过高等因素制约,一些偏僻高山地区仍未走出困境。目前,全镇1609户贫困户有644户脱贫,要实现八成脱贫的目标依然任重道远。
地区差距◥> 富广东 穷广东
  广东的经济总量连续多年雄居全国第一,在公众认知中,广东似乎离“贫困”相去甚远。但辉煌的表象背后,广东区域发展不平衡和贫富差距较大问题仍十分突出,制约着广东科学发展。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2010年3月底在河源调研扶贫开发工作时就反复强调:“全国最富的地方在广东,最穷的地方也在广东。到现在这个发展阶段,最穷的地方还在广东,这是广东之耻,是先富地区之耻。因此,必须坚决打好缩小贫富差距这场硬仗。”
  广东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区,以广州、深圳为代表的珠三角地区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窗口,珠三角发达的经济引起世界的瞩目。
  但与此同时,广东的粤东、西、北地区与珠三角的差距在不断被拉大。广州、深圳经过多年的高速发展,有雄厚的财富成功举办了国际性的亚运会和大运会,但就在离广州一个小时车程的清远市,当地农民的贫穷让外人难以置信。在生活的压力下,当地农民的命运也显得极为脆弱。
  2008年初的一场雪灾中,清远许多农民的命运却如同滞销的桔子般脆弱。高速路堵了,沙糖桔运不到北方去,待价而沽的果农们个个只能傻眼。
  恐慌如同传染病,迅速席卷了所有靠种果维持农民生活的乡村。佛冈龙山镇、佛冈龙南镇、清新升平镇、清新飞来峡镇、英德黎溪镇……这些相邻的沙糖桔种植区陷入前所未有的焦躁。许多果农直接把桔子拉到四会、东莞去卖,运气好的以一块多甚至几毛钱每斤的价格销掉,运气不好的,找不到愿意收购的贩子,只得又拉回家。而大多数人只能在雨雪冰冻的威胁中观望、等待。
  “我死也要死在果园里。”佛冈果农李老汉的一句话,当时谁也没有十分在意,以为不过是一句气话。当天傍晚6点,有人来报信,说李老汉居然在果园喝农药了!所有人大惊失色……
  当晚,李小易把父亲送去抢救,从镇里、佛冈县一直到清远市,辗转几家医院……在医院里,老人曾经醒过来,可语音已经不清晰,李小易隐约听见父亲说了一句:“这次花了多少钱?”2月5日,李老汉辞世。2月6日,正是除夕,李家在悲恸中把老人火化。这个年,李家很是冷清。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新媒体部制作 --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154
未经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新媒体部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