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17版:乡村医生/新农合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有钱没钱,治病为先!”
——翁源村医李增生之行医信条


南方报业新闻 时间: 2012年12月20日 来源: 南方农村报
作者:

  李增生给村民看病。

  □文/图 南方农村报见习记者
        朱斌 王晓静

  在翁源县江尾镇松岗村,有一位默默从医近40年的乡村医生,他救治过无数个危重病人,本着“不管有钱没钱,治病为先”的信念,面对一次次走出乡村的机会,他选择了坚守乡村,秉承着救死扶伤的职业道德,用真情守护着乡亲们的健康。他就是2010年全国优秀乡村医生——李增生。
不舍乡亲,坚守村站
  李增生的从医生涯始于1974年。高中毕业后,他便进入当时的大队合作医疗站工作。当时的农村,生活条件和医疗条件都非常艰苦,背着药箱翻山越岭、半夜出诊是经常的事情,但李增生从没有想过要放弃。
  上世纪80年代,他本有机会转行从事文艺工作,但他放弃了;1990年代,镇卫生院想让他出任副院长,甚至为他分配房子,他都没有为之所动。面对一次次走出农村的机会,他倔强地选择了坚守乡村。他告诉南方农村报记者:“我要是走了,就没人给村民看病了。我放不下这里的乡亲,而他们也需要我,我的家就在这里!”
  如今,李增生除了给村民看病,还承担着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为村民建健康档案。“我们村有2000多人,65岁以上的老人占了10%,每个季度都要上门给老人们做健康检查,详细记录他们的血压、血糖等数据。像高血压、糖尿病、还有精神病患者,要及时跟踪他们的健康状况,提醒他们及时就诊和吃药。对于乡亲们的健康,我有责任。”
医术精湛,备受赞誉
  为了更好地服务村民,李增生很注重技术提高。他积极参加各种技术培训,找老中医拜师,还到广州中医药大学进修了几年,不断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和临床经验。而他日渐精湛的医术,也得到了村民们的认可。
  该县周坡镇一个5个月大的小孩,因食欲不振、身黄消瘦、持续咳嗽,到省儿童医院治疗,诊断为肝病综合征合并肺炎,住院1个月仍未治愈,家属已负担不起昂贵的治疗费用。出院后经人介绍找到李增生治疗。李增生检查后认为,该病是痰浊内扰所致,便用十味温胆汤为主方进行治疗,不出一个月,小孩就痊愈了,至今没有复发过。
  另有一14岁男孩排不出小便,顶着发胀的肚子来找李增生治疗。李增生用八正散加减治疗,服药一剂后,小孩很快就能够排便,肚子也消了下去。家属直称李增生为“神医”。李增生解释说,该患者得的是中医所说的石淋,利水通淋便可,后续用五苓散、猪苓汤调理后就痊愈了。
  李增生说,像这样利用中药治愈的病例很多。中医博大精深,懂得辨证施治,把握寒热虚实,就能自如地运用300张常用方,只要对症,基本上都能药到病除。
环境艰苦,无人接班
  南方农村报记者采访时,一位腿部不适的老者前来看诊,李增生给他检查开药后,老者未付账便离开了。只见李增生拿出一叠泛黄的写满名字的本子划了几下,原来这是他的赊账本。村中一些生活困难的村民,到李增生处看病,不但可以减免费用,还可以赊账。
  李增生说:“有钱没钱,治病为先。作为医生,救人是第一位,不交费就不给治病的话,不仅违背医生救死扶伤的原则,也失去我坚守乡村四十余年的意义。”
  据李增生介绍,他的两个孩子都在县城从事医务工作。他很希望他们能回来接手卫生站,但两人都不愿意。“虽然现在农村的就医环境有了很大改善,但乡村的工作环境还是比较艰苦,大部分年轻的专业人才不愿下基层。乡村医生面临老龄化和无人接班的窘境,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能够回到家乡,为村民服务,为乡村医疗事业注入新鲜血液。”李增生感叹道。
寻找“南粤好村医”
  “南粤好村医”,请您出来亮相。
  据了解,广东省共有3万多名乡村医生,他们默默扎根在农村医疗卫生一线,为广大农民服务,然而,一直以来却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他们当中,有人数十年如一日地坚守,也不乏医术精湛医德高尚者,只是大多不为人知。
  《南方农村报》乡村医生/新农合版特别推出“南粤好村医”专栏,寻找、宣传广东村医的典型代表。我们希望通过这个平台,让村医走到台前,得到社会更多的关注和关怀,找到自身的价值。
  “南粤好村医”包括:1.医术过硬或有特色技术者;2.热爱本职、贴心为村民服务的德艺双馨者;3.拥有特别行医经历者(如技术成长、救死扶伤、攻克难症等真实故事);4.资深村医(拥有丰富的行医经历或对村医生涯有所感悟领会的,如行医对个人、家庭、情感的影响以及医患情谊等真情故事)。
  如果有符合以上条件的村医,欢迎大家向我们推荐或自荐!
  请联系:苏记者(13751740457)
      江记者(15915766951)
      朱记者(13927367303)
  电子邮箱:sxx814@126.com
  广东乡村医生QQ群232775407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新媒体部制作 --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154
未经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新媒体部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