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1版:要闻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怕老怕病,但不怕死”



南方报业新闻 时间: 2013年11月02日 来源: 南方农村报
作者:刘龙飞 李丁丁

  对失独者来说,饲养宠物可纾缓压力,有助于治愈精神创伤。 □资料图片

  我国失独家庭已超百万,仅广东就有七八万户。中国计协调查发现,慢性病、精神创伤正困扰着失独者。面对生存困境,失独者们坦言——
  □南方农村报记者 刘龙飞
  见习记者 李丁丁

  编者按 近年来,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加剧,“失独家庭”问题日益凸显,“失独”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一般来说,“失独家庭”是指独生子女死亡,父母不再生育、不能再生育和不愿意收养子女的家庭。据权威机构统计,2012年我国“失独家庭”已超过百万,而且以每年7.6万个的数量持续增加,目前广东省有“失独家庭”7万至8万个,其中部分在农村。
  这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大多生于上世纪50-60年代,是1980年代首批独生子女政策的执行者,在人到中年之后,经历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惨遭遇。
  这是一个需要关爱的群体。当生命走入垂暮之时,失独者不仅承受精神上的折磨,还要面对着疾病、养老等诸多现实问题。
遭遇
“儿子走了之后,我感觉整个世界都塌了。”

  10月24日,在惠州市惠城区河南岸街道斑樟湖社区一个狭小的出租屋内,54岁的杨丽珍(化名)从桌子上拿起一个棕色小瓶,手微颤着拧开瓶盖,倒出两颗白色药丸,就着水吞服。突然她扭过脸去,擦了一下眼睛,默默地望向窗外。
  “我几乎每晚都会从梦中哭醒。”杨丽珍告诉记者,几个月来,她经常感到心虚气短、精神紧张,现在只能靠吃药进行治疗。
  这已经是杨丽珍独居的第7个月。在杨丽珍看来,她的人生不堪回首——上个世纪50年代末出生,1989年结婚,次年生子,随后结扎、办理独生子女证。2010年,丈夫被查出肝癌晚期,不久辞世。2011年,儿子被查出腰椎肿瘤,治疗两年后,2013年3月离世。
  “儿子走了之后,我感觉整个世界都塌了。”杨丽珍说,以前做梦也没有想到,不到三年时间,原本温馨的家庭,只剩下她孤零零的一个人。
  杨丽珍的遭遇,与大多数“失独家庭”相类似。2年前,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58岁的佛山市顺德区陈村镇庄头村村民李强(化名)和妻子永远失去了独生女儿和女婿,至今,他们仍然无法走出“失独”的阴霾。
  “一辈子心血都花在女儿身上,她走了,我们的心也死了。”李强说,女儿出事后第一年,他和妻子由于经常感到空虚和绝望,“甚至一度想过自杀。”
  生于上个世纪50、60年代,严格执行了计划生育政策,独生子女在成年后因事故、疾病等死亡,大多已经退休或即将退休——这几乎是“失独家庭”这个特殊群体的共同特征。
现状
“我害怕回家,害怕看见一切熟悉的东西。”

  儿子走后,杨丽珍几乎剪断了过去的一切联系。她离开了一家人共同生活了十几年的房屋,搬到一个不到十平米的出租屋居住;她烧毁了与儿子有关的一切东西,甚至连一张照片都没有留下。
  “我害怕回家,害怕看见一切熟悉的东西。”杨丽珍说,她搬走的时候,甚至都没有和邻居道个别,“每次提起这些事情,我都会伤心。”
  与杨丽珍一样,在女儿离开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李强夫妇都很难从悲痛中恢复过来。妻子坚持将女儿生前的东西全部保留了下来,两年来,近乎偏执地维护着女儿生前房间的原貌,不容许任何改变。        
  有时候,李强甚至会想:“年轻的时候为什么不多生一个呢?就算罚款、就算无法上户、就算自己辛苦一点,也无所谓。”
  失去精神寄托的同时,现实生活中面临的许多问题,也在加重着这些“失独家庭”的苦难。对失独者来说,他们“怕老怕病,但不怕死”。
  儿子走后,杨丽珍的健康每况愈下。她患有胃出血、高血压等病,需要定期治疗。但过去3年,为了给丈夫、儿子治病,杨丽珍家里的积蓄早已掏空,房屋也被抵押。因是农村户口,杨丽珍没有养老保险,她的生活和医疗均得不到保障。
  “现在主要靠政府救济和打零工赚钱过日。”杨丽珍说,现在她还能干一点活,过两年如果身体不行了,就不知道该怎么办。
  尽管多年做生意有了一些积蓄,村里每年还有少量分红,但李强夫妇却依旧担心:如果他们生病了,谁送去医院?将来他们老得不能动了,谁来照顾?“可能养老院是我们最后的归宿吧。”
  2011年,中国计生协会对14个省的1500余户失独家庭开展调查,发现部分家庭在生活、养老、健康等方面存在困难。超过一半的家庭经济状况达不到当地平均水平,近一半失独父母患有抑郁症,超过60%患有慢性病,近80%存在不同程度的精神创伤或心理障碍。
    帮扶 “救助失独者要多管齐下。”
  事实上,作为一个社会特殊群体,“失独家庭”近年来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国家对失独家庭的扶助力度也在不断加大。2007年,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扶助制度在全国10个省市试点,并逐步向全国推行。
  作为广东省最早开始试点的地区之一,从2002年开始,惠州市惠城区就对失独家庭给予每人每月150元的固定补贴,并率先成立了心理咨询室,由专业人员对失独者进行预约咨询。
  “去年,我们还率先在全市设立了‘生育关怀’专项资金,通过社会力量募集善款,主要用于帮助失独家庭。”10月24日,惠州市惠城区计生局长钟秀云告诉记者,去年惠城区制定出台了《惠城区慈善总会生育关怀专享资金使用管理办法(试行)》。根据规定,辖区内的失独者一次性可以获得3至8万元的抚恤金。
  不过,钟秀云认为,对失独家庭的关注,应该包括经济救济、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方面,在不断提高经济救助标准的同时,要采取更多的措施关注他们的生活和精神状况。对农村的“失独家庭”,应该“尽量帮他们解决社保、医保等实际问题,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
  2012年底,一项题为“社会应该怎么救助失独者”的网络调查显示,在670名参与者中,近八成认为应推行政府主导的失独者家庭社会保障机制,六成认为应放宽对失独者的领养条件,近五成认为应提高对失独者的养老保险投入,近四成认为应组织专业人员加强心理救助。
  惠州市旅游局局长、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黄细花认为,对失独者的救助要多管齐下,村(居)委会和街道办要发挥更大的作用,为这一群体提供更多的帮助,成为他们的“监护人”。同时,社会也应为这个群体提供互相抱团取暖的环境。
 
 
未经南方农村报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