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20版:健康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隐匿慢性肾炎可能导致尿毒症
专家提醒,最好每年行尿检


南方报业新闻 时间: 2014年03月13日 来源: 南方农村报
作者:南都


  29岁的小李是一名年轻的外科医生,每年体检验血各项指标都基本正常,但从来没有验过尿。不久前,他因工作需要进行了一次全身检查,体检报告一出,他惊呆了:自己患有慢性肾小球肾炎。尿常规指标发现异常后,小李被要求进一步检查,结果发现他的肾脏功能竟已损坏了2/3,若继续进展,他可能在一年之内发展为尿毒症,要靠透析维持生命。尽管治疗能改善小李一部分的肾脏功能,但此时肾炎的损害已经导致大部分肾功能无法恢复,系统的治疗也只能延缓肾脏功能的退化。医生惋惜地推测,随着肾脏负担的加重,他的肾脏有可能在十年内就会无法承受机体的负荷。也就是说,届时才39岁的小李会因为尿毒症而得靠肾透析或者肾移植维持今后的生活。
  3月13日是第九个世界肾脏日,专家提醒所有人,10个人中就有一个人有肾病,早期慢性肾病没有明显症状,待感到不适时肾功能已经严重受损,建议正常人每年做一次尿常规检查。
分析◥>
慢性肾炎隐匿性强

  小李年纪轻轻,又怎么会患上慢性肾炎这种“老年病”呢?广东省人民医院肾内科主任史伟教授解释,流行病学统计,平均每十个人就有一个患有慢性肾病。“但肾炎有很强的隐匿性,早期并没有其他特别的症状。有很多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出现临床症状,意识到自己身体出现问题而去寻医问诊时,多数已是疾病的中晚期。”
  虽然常规体检中抽血也能检查肾功能,但并不能及早地发现肾脏损伤。“肾脏的代偿功能很强,哪怕已破坏了40%的肾单位,血检指标肌酐还是正常的。”史伟教授强调,要早期发现肾损伤,必须靠尿常规检查。“血肌酐不是肾损伤的指标,只有肾损伤到40%以上血肌酐才可能有异常。”然而,一般单位体检中却并不包括非常便宜的尿常规检查。史伟教授惋惜地表示,“如果在尿常规检查发现不正常后马上找专科医生,然后做相关的检查,就不至于到了肾损伤如此严重的地步才发现患有慢性肾小球肾炎。”
  史伟教授介绍,慢性肾小球肾炎是亚洲人群中最常见的慢性肾病,也是俗称的慢性肾炎。由于人体肾脏具有强大的代偿功能,即使肾单位损害了一部分,剩下的还能继续维持人体正常代谢。所以慢性肾小球肾炎在疾病的早期没有任何症状。然而如果没有及时发现治疗,随着肾损伤的加重,即意味着人体的肾脏排毒功能、调节血压的功能、调节钙磷代谢的功能、分泌促红细胞生成素造血的功能都可能受损。“像食欲下降、贫血、头痛、气短心慌这些平时看起来没什么大碍的症状,其实都可能和肾功能下降、体内毒素积累有关,有可能是尿毒症的前兆。”
  但由于大家对这方面的认识太过欠缺,大部分患者到医院就诊时,其肾功能损害已经发展至不可逆转的阶段,而未被发现的慢性肾脏病患者的后果:首先是肾功能丢失而导致肾功能衰竭和需要透析或移植治疗,更重要的是在进入肾衰竭期前就过早死于心血管疾病。史伟教授强调,“肾脏病越早发现越好治,越晚发现病情恶化得越快。”
警示◥>
三高者应每年尿检

  “每年的身体检查应多加注意,验血的同时也别忘了验尿。”史伟教授介绍,体检中的测量血压、尿常规检查、抽血检验肾功能、肾脏B超等,都能了解是否存在肾脏疾病。“而尿常规检查可以发现早期肾脏疾病,而且无痛、费用低。建议所有的人都应每年进行一次尿常规检查。尤其是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的人群。”
  史伟教授提醒,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如不及时理想地控制血压、血糖,可能不出十年就会出现高血压良性小动脉肾硬化症、糖尿病肾病等继发性肾脏疾病。除常规尿检,糖尿病患者还要做微量白蛋白检查,才能更敏感地检验出是否患有肾脏疾病。高血压患者特别要注意低盐饮食和适当运动。“高尿酸、高血脂患者也要注意预防排查慢性间质性肾炎、脂质肾病。”
  不仅如此,史伟教授提醒,孕妇更需要检查是否有患肾脏病的迹象。孕前检查肾功能、尿蛋白含量,怀孕时每月必做一次尿常规检查,因为孕妇的肾脏负担两个人的代谢等功能,妊娠时期的肾脏病对母亲和孩子有很大的危险。
提醒◥>
肾不好少吃高蛋白

  史伟教授说,不良的生活习惯会造成肾损伤,日常饮食不应食用太多盐分,不主张高蛋白饮食。对于正常人而言,摄入太多蛋白会加重肾脏负担,肾不好的人更不应该吃太多高蛋白食物,少吃鸡蛋、鱼肉、海鲜等,植物蛋白也应该少吃,市面上流行的蛋白粉也不应吃。
  史伟教授建议平时应多喝水,“广东的肾结石发病率太高了”,同时要少喝“老火靓汤”,这种汤“营养不多,嘌呤很多”,同样会加重肾脏负担,易患高尿酸血症;更不要“憋尿”,否则会增加膀胱压力,上传到肾脏,会短暂不产生尿液,不利代谢。一些尿频患者是由于炎症刺激、尿路感染,肾小管的浓缩能力差,因此如果明显尿多就应该去医院看看。           □南都
 
 
未经南方农村报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