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农村报讯 (记者刘龙飞)3月25日,以“新型城镇化模式探索”为主题的“狮山论坛”在佛山市南海区举行,论坛期间,南方农村报记者(以下简称南农)对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宏观经济研究室主任党国英进行了专访。 南农:早在几年前,您就建议国家实行“积极的城镇化战略”,现在正在实施的新型城镇化,与您当时的构想有何异同? 党国英: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后,我们通过调查研究,认为新农村建设如果没有城市化做动力,就会变成经济工作的权宜之计;新农村建设要取得成功,就必须成为城镇化战略的一部分。但是,当时国家层面对城市化有顾虑,担心城市化与农村发展有冲突。大概从2006年开始,我和一些学者就建议国家实行“积极的城镇化政策”。 我认为,要在高度城镇化的基础上实现城乡一体化。城乡一体化的出发点是解决中国的二元结构问题,让农民和城市居民享受一样的现代化成果,我们不能在保持9亿农民的基础上搞城乡一体化。 南农:一方面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一方面还在搞新农村建设,这会不会导致空心村等问题的加剧,会不会带来一些重复建设或者浪费? 党国英:这是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但是,我觉得空心村的出现并不可怕。随着城镇化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了,他们的收入提高了,生活变好了;留在农村的人资源更多了,日子好过了,这是一个进步。 有些地方会出现浪费和重复建设的问题,比如,有些地方政府筹资修建乡村图书馆、文化室等,甚至还给老百姓盖房子,村里的人都走光了,还搞这些有什么用?就拿给农民盖房子来说,中国五六十万个行政村,至少要投入30万亿才能完成这项工程,没有哪届政府承担得起,而且,建成的房屋,还面临着使用率不高、难以维护的问题。我认为,避免这些问题的办法是政府少管一些,或者说只管该管的事情。
南农:在新型城镇化推进过程中,农业应该怎样发展? 党国英:现在,我们搞基本农田保护,但问题是基本农田太分散,太零碎,容易被蚕食,这不利于保护。我建议,可以成立专门的农业保护区解决农田保护问题。 政府可以在一块区域成立农业保护区,把村庄河流道路都划进去,规定非农产业只能出不能进,在农业保护区内,农业生产是由当地农民来做,耕地也可以流转。我觉得,这个做法比划定基本农田有效。 划定农业保护区最大的难点是体制问题,特别是高层管理部门不愿意放权,所以,涉及农业保护区的部分权力要下放,比如,省一级可以协调环境问题,市一级可以出规则,具体规划,小城市或者镇可以做。 南农:长期以来,土地红利和人口红利是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动力。现在,很多人认为这两种红利都在变薄,您认为应该如何保持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动力? 党国英:新型城镇化要改变以政府为主导、以土地财政为追求的模式,否则就无法持续推进。 从欧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真正愿意种地的人不多,人口流向城镇是一个趋势。现在一些人不愿意去城市甚至从城市返回农村,他们一是担心离开农村后丢掉土地,二是担心计划生育。 推进城镇化,要重视以下两方面工作:一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现在,我国第三产业从业者工资低,岗位需求有限,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二是要提高现有城市的利用率,开展“三旧”改造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