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18版:文化室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清明祭祖烤乳猪



南方报业新闻 时间: 2014年03月27日 来源: 南方农村报
作者:


■美食煮义
  □何浓

  烤乳猪是许多年来广东人祭祖的重头戏,几乎是家家都少不了的应节之物,用乳猪祭完先人后,亲戚们聚会大吃一顿。清明前,广东各地的宾馆、酒店都纷纷将烤乳猪作为清明祭品销售的一大招牌,在大门口大做广告。那一只只乳猪烤得焦黄,是祭祖仪式上最为诱人的祭品。清明期间,有点名气的酒家可卖出烧猪几百只,每只乳猪一般在2公斤到5公斤重左右。各地的养猪场每年到这个时候,都有小猪专门提供给各个酒家,用来制作烧猪。
  烤乳猪是广州最著名的特色菜,并且是“满汉全席”中的主打菜肴之一,早在西周时已被列为“八珍”之一,那时称为“炮豚”。     南北朝贾思勰在《齐民要术》对烤乳猪有详细记载:“色同琥珀,又类真金,入口则消,壮若凌雪,含浆膏润,特异凡常也。”根据记载,“取正在吃乳的小猪,击杀后洗刷干净,除去五脏,用茅草塞满肚腹,用一根柞木棒穿过,架到火上,缓火遥炙急转勿停,以酒涂乳猪之表皮,表皮易于发色。”最后乳猪表面变成琥珀色,便大功告成。
  人们食用烤乳猪,对其皮颇有讲究,要求烤乳猪的皮色金黄透红,光亮透明,又要不生、不焦,做到:皮香、酥脆、甜嫩,骨肉分离。   吃乳猪,有人专门吃皮。因此又多了一个名字叫“化皮乳猪”,似吃北京烤鸭一样,要吃片鸭,不食斩块。吃烤乳猪的皮,要在烤乳猪上席前,先把猪背上的皮批剥下来,切成若干小方块,然后按原顺序“安装”到位,这种高明的手法,上席后便可以完全吃乳猪的皮了。
  食“全猪”,也是多数人所采用的。除色香味脆外,还必须形象完整,形如一头小猪。清代谢墉的《烧小猪》诗曰:“礼经八物列炮豚,蓼实萑编妙载燔。膏肉酥融咀不餍,脆皮粉碎啮无烦。”
  烤乳猪在历代都是珍馐美味,到清朝初期更成为“满汉全席”的主打菜,获得朝野青睐并一直在官府和民间流行。此后,烤乳猪在原产地的北方地区失传,唯独在粤菜中流传下来,粤人将其发扬光大并广为流传。专家分析称,烤乳猪在发源地失传,却唯独在不是粤人专利的广东得到承传,或许和当年南越与汉王朝统治中心地相对隔绝的环境有关:因为隔绝所以得以保留。
  烤乳猪的由来传说有二——
  一说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天,一户人家院子里突然起了火,火势凶猛,必必剥剥,很快就烈焰冲天,把院子里的东西都烧光了。这时宅院的主人匆匆赶回家,只见一片废墟,惊得目瞪口呆。忽然一阵香味扑鼻而来。主人循着香味找去,发现原来是从一只烧焦的小猪身上发出来的。主人看那小猪另一面,皮烤得红朴朴的。他尝了又尝,味道很好。院子烧掉了,他很伤心,但却为发明了吃猪肉的新方烤乳猪法而欣慰。这个传说,源于18世纪英国大学者查理·兰姆《谈谈烧猪》一文。
  二说上古时有个猎猪能手,平时以猎取野猪为生。他的妻子为他生了个儿子,取名火帝。儿子稍长大后,父母每日上山猎猪,儿子在家饲养仔猪。有一天,火帝偶然拾得几块火石,便在圈猪的茅棚附近敲打玩耍,忽然火花四溅,茅棚着火,引起一场大火。火帝到底是个不知事的孩子,平时也没有见过什么好玩的,见茅棚起火,不但一点儿也不担心害怕,反而感到很开心。他惊奇地听柴草的劈啪声和仔猪被烧死前的嚎叫声。待那些猪叫声停止了,这场由火帝引起的火灾也自行熄灭了。在被烧过的废墟中一股闻所未闻的香味飘散而至,是什么东西这么香?火帝捡开杂物,循味探寻。他找来找去,惊奇地发现,这诱人的香味发自皮烧焦肉烤熟的仔猪。那诱人的色泽,馋人的香气,早已令火帝垂涎三尺。他情不自禁地用手去提那猪腿,却被猪皮表面吱吱作响的油猛烫一下,他忙用嘴唇去舔那烫疼的指头,却意外地尝到了香美的滋味。
  火帝的父母亲狩猎回来,见猪棚化为灰烬,仔猪全被烧死,正要喊来火帝问个究竟时,只见火帝向父亲呈献上一道美味菜肴——一只烧烤得焦红油亮、异香扑鼻的烧乳猪。据说,人类最早得知动物烧熟更加美味可口便是从此时开始的。
  虽说烤乳猪来自哪种传说无法确定,但可以确定的是,经代代相传,今天的烧乳猪早已改进烤法,且烹技越发精细,成为驰名世界的中国绝菜之一。
 
 
未经南方农村报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