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成功施行根治术 南方农村报讯 (记者邓思淼 通讯员王海芳 余先焕)近日,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肝胆胰外科成功为一位77岁高龄、合并较多基础疾病的患者施行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 77岁的李阿伯3年前因“坏疽性胆囊炎”在当地医院做过开腹胆囊切除术。近日,家人发现其全身皮肤及巩膜黄染,同时伴皮肤瘙痒,到当地医院就诊,查腹部CT示肝内胆管扩张,肝门区见肿块。医生考虑是肝门部胆管癌,但因患者同时有高血压、糖尿病及慢性肾功能衰竭,加之曾有腹部手术病史,病情复杂,当地医院无法处理。 日前,李阿伯慕名来到孙逸仙纪念医院肝胆胰外科,该科副主任刘超通过详细检查,确诊为肝门部胆管癌。鉴于患者黄疸较重,入院当日即给患者行经皮经肝胆管穿刺外引流,同时积极控制血压、血糖和改善肾功能。经过2周的胆汁外引流,患者肝功能明显改善,整体状况也明显好转。 经过详细的术前评估,患者已经达到了手术的适应标准。之后在麻醉科的精心配合下,刘超教授及其团队施行了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由于患者曾有腹部手术史,在术中发现腹腔粘连较严重,肝门部胆管见一肿瘤,侵犯左右肝管汇合部,导致胆管完全闭塞;完整切除肿瘤后肝内胆管有6个分支开口(其中右肝3个开口,左肝2个开口,尾状叶1个开口)。刘教授将其整形为2个开口,并顺利行2个胆肠吻合。历经6个小时,手术顺利完成,术中出血仅100ml。术后病理证实为胆管中分化腺癌,肿瘤侵犯周围神经束。术后患者黄疸完全消退,肿瘤指标恢复正常,未出现任何并发症,已有的肾功能损害没有加重,顺利康复出院。 刘超教授介绍,肝门部胆管癌是指累及于肝总管、左右肝管及其汇合部的胆管上皮癌,又称高位胆管癌,它是胆道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约占60%-70%。由于患者早期无明显症状,而中晚期又多表现为上腹部不适、黄疸、味口差等特点,故早期诊断较为困难;加上肿瘤与肝动脉和门静脉毗邻,解剖位置特殊,极易侵犯周围血管及神经,手术难度较大。精准的术前评估、精细的手术操作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