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5版:重点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抗战期间,佛冈潖江地区的民众武装与正规军协同作战
鬼子们在潖江被打怕了



南方报业新闻 时间: 2015年08月18日 来源: 南方农村报
作者:陈立新

  中共潖从区工委旧址:汤塘周氏宗祠。             佛冈县史志办 供图

  南方农村报记者 陈立新

  1939年农历11月下旬的一天上午,佛冈县水头镇王田村抗日自卫中队得到消息,日军即将来犯。自卫中队立刻做好准备,埋伏迎敌。然而直到战斗开始才发现,敌人不是开始预料的四五十人,而有数百人之多。
  “日军先头部队仓皇后退,我们正打算追击,突然看见水头圩背后的茶园山上密密麻麻全是日军,有好几百人。这时候明白了,情报有误,日军人数比预料的要多好几倍。”当时参与战斗的自卫中队队员邹西容回忆道,“知道土炮射程达不到,日军进攻非常疯狂,但是我们没有一个人退缩。”
  “我们创造了一个奇迹。”队员邹君华感慨,“敌人占据制高点,火力、人数都处于绝对优势,却不敢前进一步,最终放弃王田,绕道往南离开。”
  “潖江你守卫在国防南线上,战斗在南海边,怒吼澎湃哟,你是粤北的铁屏障。”抗战期间,老革命宋业安创作的《潖江颂》曾在潖江流域乃至整个广东省流行。“那时候《潖江颂》对于抗日志士的意义,就好比《国际歌》之于无产阶级。”佛冈县史志办副主任谢春江说。
  潖江属珠江流域北江水系中的一级支流,发源于佛冈水头镇的独王山,流经佛冈、从化和清新。潖江地区解放前夕人口超过10万。由于地理位置特殊,在抗日战争期间,这里一度成为广东省抗战的前线。近日,南方农村报的记者来到潖江地区,追寻当年民间抗日的足迹。
十天失半省,中部成前线
  1938年10月10日,国民党驻惠州守军军官们回城休息,官兵处于麻痹散漫的精神状态。日军趁机集结了4.5万兵力于11日晚在惠阳大亚湾抢滩登陆,开始了对广东省的入侵。
  不到10天,日军便打到了广州,国民党广东省政府以及各部门机关纷纷后撤粤北各地,中共广东省委亦撤往韶关。21日,广州全面沦陷,紧接着佛山、南海、番禺、花县、从化南部等地相继沦陷。原本处在广东中部的潖江地区成为保卫粤北的抗日前线。
  佛冈县史志办党史助理研究员周都明告诉记者,潖江作为抗日前线,有其独特的地理和历史渊源与契机。从地理条件看,潖江地区多山,连绵起伏,林茂草深,适合熟悉地形的当地军民打游击战和运动战,置敌于挨打境地。在历史上,潖江地区宗族势力强大,民间藏有大量枪支弹药。据估计,当时潖江地区的枪支集中起来足可以武装一个师。
  广州沦陷后,国民党一些军队撤退到潖江地区,潖江人民派出代表与之谈判,促其抗日。与此同时,中共北江特委也在1939年派王磊、王强、徐青等一批抗日骨干来到潖江地区,奖励中共潖(江)从(化)区工委,发动潖江人民参加抗日。
民众武装有组织、有战斗力
  发动民众、民间抗日是潖江地区对敌作战的重要特点。广州沦陷后不久,中共便在潖江先后建立起四九青年抗日服务团、汤塘青年抗日先锋队、广东青年抗日先锋队潖江支队等,还帮助潖江8个乡组织起民间抗日武装队伍。
  1938年12月,日军企图从花县百步梯和源潭青龙港两地窜犯潖江,在潖江边境地区遭遇驻当地的国民党军队和民间武装的迎头痛击,战斗持续了三天两夜,敌人死伤过千,被迫退回,从此不敢再犯潖江地区,潖江真正成为保卫粤北的钢铁屏障。
  如今,作为战斗发生地的伯龙坳和青龙岗,已经不再有人对那场战斗有原始记忆。一位六十多岁的老伯告诉记者,他曾经听村里的老人说,战斗结束后血流得已经看不出石头和泥土的颜色。“老人们说起来都是一种痛苦的回忆。”
  1939年12月,日军从广(州)从(化)公路向粤北进犯,战斗在潖江各地打响。在四九地区,民间组织起来的抗先队和自卫团在国民党62、63军的配合下对敌作战,毙敌过千;在诚迳地区,日军遭到民众抗日自卫常备中队的夜袭,用“猪仔炮”装上火药和铁砂、铁链、秤砣,向日军宿营地开炮……战斗历时半个月,日寇以失败告终,这就是有名的“第一次粤北大捷”。在军民的齐心配合下,1940年4-5月,潖江地区又创造了“第二次粤北大捷”的壮举。
  1940年2月12日,时任中共广东省委书记张文彬在《中共广东省委关于广东各地情况给南方局、中共书记处的报告》中写道:“潖江三千多民众武装是有组织的、有战斗力的。”1940年4月23日他又在《广东工作报告》中阐述:“在北江有名的潖江民众武装三千余人,曾屡次抗击敌人,成绩优于正规军。”
  与此同时,潖江各地民间抗日力量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纷纷建立秘密交通站、地下两站,成立做鞋会、农会、耕种会等,以各种形式支持和参与抗战直到最后抗战胜利。
 
 
未经南方农村报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