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5版:热点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习近平在联合国发展峰会宣布免除最不发达国家债务
中国免外债不是“穷大方”



南方报业新闻 时间: 2015年09月29日 来源: 南方农村报
作者:人民

  9月26日,习近平出席联合国发展峰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社图片

  南方农村报讯 美国当地时间9月26日上午(北京时间26日晚上),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出席联合国发展峰会,开启了美国之行的“联合国时间”。习近平在峰会上发表题为《谋共同永续发展 做合作共赢伙伴》的演讲。他在演讲中表示,将设立“南南合作援助基金”,首期提供20亿美元。同时免除对有关最不发达国家、内陆发展中国家、小岛屿发展中国家截至2015年底到期未还的政府间无息贷款债务。中国的这项决定获得了国际各界的高度评价,与此同时,在互联网上也有少部分人认为中国免除外债是在“穷大方”?对此,人民日报列出了五大事实证明中国并非“穷大方”。
事实一免债是大国经常做的事
  免除一些国家的债务或者说对外援助,并不是一件新鲜事。去年12月,俄罗斯免除乌兹别克斯坦8.65亿美元债务;此前,美国宣布免除埃及10亿美元债务,日本免除缅甸约37.2亿美元债务。不管出于何种目的,类似的对外援助已是国际关系中的常见现象。
  其实,我们自己也享受过外援带来的好处。比如,抗日战争时期,我国接受了来自苏联、美国的大量援助。改革开放后,不但接受了日本、欧美,还接受过沙特等国的援助,这些都帮助我们渡过难关,促进了我们的工业化。
  再来看这次免除债务的对象——最不发达国家、内陆发展中国家以及小岛屿发展中国家。中国作为由弱变强的典范国家,于情于理我们是不是都应该为“穷国”“弱国”做点什么?
事实二中国对非援助始于1950年代
  在联合国批准的最不发达国家有名单中,非洲国家超过一半。而中国对非援助早在1956年就开始了。
  1964年周恩来总理访问非洲时,提出中国政府在对外提供援助的时候,绝不附带任何条件,绝不要求任何特权。
  虽然我们不求政治回报,但是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声望却与日俱增,打破了当时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孤立。
  1971年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就是最好的证明。毛泽东曾说“是非洲兄弟把我们抬进了联合国”。
  历史已经证明,在国际社会上,任何符合道义、维护公平的付出都会收到回报。
  “中国免除最不发达国家债务”这件事,借用习近平的话来说,就是要“多算大账,少算小账,特别要多算政治账、战略账,少算经济账、眼前账。”
事实三中国并非冤大头
  其实,中国对外外援并非只出不进,算“经济账”,外援也是值得的。
  《中国与非洲的经贸合作》白皮书显示,从2000年至2009年,中国已免除35个非洲国家总计189.6亿元人民币的债务。免除债务使得受援国投资环境得以改善,国家和地区局势也随经济发展趋于稳定。同时,良好的国家形象使中资企业在非受到更大的欢迎。
  到2014年,商务部数据显示,仅1-11月,中国在非洲新签承包工程合同额达708亿美元。其中,中国企业与南非签订机车供货合同,合计将向南出口总额30亿美元的电力机车,创下了中国高端轨道交通装备整车出口的订单记录。从当年的免除189.6亿人民币,到收获708亿美元的大单,冤不冤,一目了然。
事实四中国对外援助效果明显
  可能有人会觉得,中国“一口气”免除这么多债务,是不是一种不分主次、大水漫灌的行为?其实,恰恰相反,中国的对外援助是很有针对性、计划性和可持续性的。
  从援助对象上看,中国的对外援助集中于最不发达国家。从援助领域来看,中国对外助的资金近80%投入到受援国减贫、教育、卫生、体育、文化、交通等民生和基础设施领域。
事实五中国的扶贫工作并没有耽搁
  当前,我国还有2亿左右的贫困人口。能不能说自己的扶贫工作还没做,就去帮助他国呢?答案是否定的。2015年,中央财政预算安排扶贫资金补助地方部分460.9亿元,比上年增长8%。另一方面,中国扶贫从“输血”转向是“造血”。今年6月,国办印发的《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从待遇、晋升、保障和培训等方面给予乡村教师更加优厚的政策。
  因此,看待“免除最不发达国家债务”这件事,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中国在国际上履行大国责任的同时,自己的扶贫工作并没有耽搁。           (人民)
 
 
未经南方农村报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