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人档案 达人姓名:曾德文 种植地点:梅州蕉岭 种植年限:30年 种植作物:黄坑绿茶 种植面积:近200亩 关键技术:零化肥零农药;人工除草;使用发酵花生麸做肥料 “黄坑村是茶叶专业村,全村几乎家家户户种植茶叶。”蕉岭县黄坑茶叶专业合作社(下称“合作社”)理事长曾德文说,黄坑村有300多年的茶叶种植历史,合作社(前身为黄坑茶厂)始建于1990年,通过“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带领当地群众发展种植黄坑绿茶,实行标准化、科学化、规范化管理,取得了较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据了解,目前合作社有成员102人,带动农户360户。建成茶园面积2500亩,其中包括无公害绿茶基地1000多亩、有机茶基地500亩,年生产各类茶叶约6万斤,产值达1000多万元。 众所周知,茶树生长对温度、水质等要求很高。曾德文表示,在种植的过程中,他们遇到了很多困难,现有的茶树种植方案都是针对蕉岭地理和气候条件的,施肥、浇水等都必须根据蕉岭黄坑的具体情况一点点摸索。 “‘黄坑茶’是我们向市场打出的第一张名片。我们茶叶的种植、生产全流程都严格按有机认证标准进行,不施化肥农药,肥料都是花生麸发酵而成的有机肥,花生麸至少提前三个月发酵,尽可能做到发酵充分,以避免烧坏茶树根系,一亩地大约需要施300斤花生麸;采取太阳能杀虫灯、黄蓝板等生物防治措施解决病虫害;全部采用人工除草。”曾德文说。 经过对病虫活动区域及活动习惯等的长期经验总结,曾德文为茶园设置了统一标准,每亩地设50个粘虫板,每20亩地设1个杀虫灯。“一套能够标准化执行的种植方式既提高了运作效率,又节约了成本。” 曾德文介绍,种出优质好茶的小窍门还有很多,如冬种的时候加以稻草或者薄膜覆盖,既能保温又能有效防止水分流失。 正是零农药零化肥,以及对生态品质的极度重视,2010年,合作社生产的“黄坑茶”获得了国家农业部有机认证,成为省内目前为数不多的通过了有机认证的茶叶基地之一。有机“黄坑绿茶”还开始进军高端市场,进驻广州、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还远销到英国、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2013年,国务院授牌黄坑村为全国茶叶示范村。 曾德文从30多岁开始种茶,如今已年过60。他说,种茶30年,除了向专家虚心请教种茶技术、潜心研究如何提高茶叶质量、多次奔走异地考察学习外,还先后投入几十万元引进一批先进制茶设备,采取先进制茶技术与传统制茶工艺相结合的办法,走出了一条科学制茶之路,“黄坑茶”的品牌也由此走出了大山,越传越远,效益越来越好。 一黄坑村茶农表示,通过合作社的带动,他们将原来的粗放种植改造为有机茶园管理,茶叶质量大大提高了,价格各方面都比原来高。 黄坑茶与一般常规茶的不同一直令曾德文自豪。他告诉记者,有机茶对种植环境、生产、加工、包装和销售的每个环节都有严格的要求,这些要求远远高于无公害茶和绿色食品茶。“简单的说,就是在种植和加工过程中不能使用任何对人体有害的化学合成物质,因此保证了有机茶的‘好’味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