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农村报记者 程胜涛
多媒体进课堂,学生不用再“吃”粉笔灰;岗位津贴到山区,老师待遇提升工作积极性更高。这5年来,广东整体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农村教育有了质的飞跃,教学设施改善了,师资队伍优化了,农村孩子也能享受到优质教育,农村学校也能留住好老师。
课堂变有趣,学生上课不睡觉了
“以前老师上课用粉笔写字,坐在前排的同学天天‘吃’粉笔灰,现在都是多媒体教学,再没有粉笔灰了。”这是汕头市潮南区井都中学初三学生郑泽锋近年来感受到的课堂变化。对他来说,上课变有趣了。
郑泽锋说,上初中后,多媒体教学开始进入课堂,最初是任课老师用大号油笔在卡片上写字,用投影仪投放,“感觉很新奇,但不是很清晰”;再后来,投影仪画质变高清,还可以和电脑联网使用,“很形象生动,比单纯看书要容易记。”他说。
老师的教学方式也随着多媒体的介入而发生改变。郑泽锋说,课堂分组讨论成了新的学习日常。他认为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此同时,学校也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物理课和化学课上,不再只有老师进行实验展示,如今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动手做实验。“大家上课积极性提高了,也不会在课堂上睡觉了。” 郑泽锋说。
走出课堂,郑泽峰发现校园里也在慢慢发生变化。“学校新建了很多设施,篮球场和足球场比以前好太多,现在一些毕业多年的学生还会经常回来打球。”郑泽峰说,他正在读大学的哥哥也是从井都中学毕业的,放假回母校时,也感慨学校的变化之大,“他说现在我们学校一点也不比城里的学校差。”
井都中学这所乡镇学校的变化,正是广东自“十二五”规划以来,以“创强争先建高地”为总抓手,推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标准化建校和发展教育信息化所取得成果的一个缩影。在2016年,广东省整体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农村教育环境和质量有了极大改善。
待遇渐提高,老师安心留在山区
教学环境的改善,让井都中学老师郑洁(化名)的备课方式有了变化。“现在需要在电脑上准备课件。”郑洁说,近年来井都中学的硬件设备有了极大提升,“每一间教室都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和城市学校的上课方式基本一样了。”
六年前,郑洁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的井都中学任教,一开始,上课就是一张嘴、一支粉笔,如今,虽然不用为写粉笔字手酸而发愁,却经常为制作课件而绞尽脑汁。
郑洁说,随着教材的不断改版,教学方式逐渐由教师讲授为主转化为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在课堂上,她已从一个主讲人的角色转变为引导学生思考。“学生上课比以前积极,锻炼了思考能力和合作能力。”更重要的是,学生不再觉得老师是强行灌输知识给他们,逼他们学习,师生间的关系变得更融洽了。
与此同时,教师的工资待遇不断提高,也让郑洁更愿意留在家乡教书育人。“刚毕业那会,每月工资只有一千四左右,很羡慕那些在大城市工作的同学。”郑洁说,现在她和其他老师一样,工资待遇有了很大提高,还增加了山区补贴等,“几年来收入翻了好几倍。”
这得益于近年来广东不断提高农村教师的待遇。广东自2013年开始实施山区和农村边远地区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岗位津贴制度。2014年发放对象扩大到完全中学教职工,将山区和农村边远地区教师生活补助标准提升到每月720元。去年2月,广东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广东省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实施办法(2015-2020年)》,要求乡村教师平均工资福利待遇水平应不低于城镇教师平均工资福利待遇水平,山区和农村边远地区教师生活补助标准达到人均每月800元,并要求此后连续3年提标,月人均标准每年提高100元。
政策见成效,农村教育质量提升
山区教师津贴发放后,河源市东源县教育局教育股股长游立新深刻感受到政策实施的成效,“以前一些老师不愿意待在偏远乡村教书,造成乡村学校骨干教师流失,现在部分地区的城镇学校教师甚至主动要求到乡村学校任教。”游立新说。
据介绍,近年来教育政策逐渐向农村倾斜,大大提高了农村教育质量,东源县探索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也取得了不错的成效。
游立新告诉南方农村报记者,各级财政对教育的投入力度越来越大,让各个学校更有条件进行校园建设。以教育基础设施为例,东源县各乡镇和县城学校按照教育强镇的标准和标准化学校要求,纷纷兴建和改造校舍,修建运动场,绿化美化校园,建设教学功能室,配置图书馆等。大部分学校都建有校园网络系统、校园安保监控系统和校园广播系统。目前,全县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140所,覆盖率达100%。
游立新认为,提高教育质量,对教师素养的提升也尤为重要。东源县在保证教师待遇的前提下,除了不断加强师资培训,还建立并有效实施了县域义务教育学校校长和教师定期交流制度,让城乡学校建立结对帮扶关系,让县城学校中层领导、名优教师到农村中小学支教。
“尽管农村教育一时难以追赶城市教育,但起码我们可以先提供更好的教学环境,让每个农村学生也能享受到更为优质的教育。”游立新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