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力争今年每县都有一个省级新农村示范片

广东提出,三年见成效、五年大提升、十年根本改变农村落后面貌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18年04月26日版次:05

  建成美丽乡村后,云浮市城村吸引了不少游客前去游玩。

  南方农村报记者 杜金亮
南方都市报记者 蒋臻
南方日报记者 黄进 胡新科
通讯员 伍廷显 云组宣
统筹 谢思佳 卢轶 胡念飞 田霜月
  村道干净整洁、绿树成荫,老人们坐在榕树下的石凳上聊天;数百米外的村口,戴着草帽的村民正灌溉一大片花海;游客穿梭于花海小径,拿着手机、相机,拍下如画美景……
  岭南四月,春光明媚,在云浮市云城区思劳镇城村,村民已经习惯了这样的惬意与祥和。村容整洁、乡风文明,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城村已然成为农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宜居家园。
  城村是广东省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成效彰显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广东省扎实推进省级新农村连片示范建设工程、贫困村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工作等,补齐农村人居环境和基础建设等短板,坚持先整治后提升,以示范带动、梯次创建、连线成片、全域推进方式,滚动建设美丽宜居乡村,取得了显著成效,涌现出一批如城村这样“有颜值、有产业”的宜居宜业美丽乡村,它们也成为广东省美丽宜居乡村建设道路上的“先行兵”。
  高质量加快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是广东省委、省政府部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目前广东正按照“三年见成效、五年大提升、十年根本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的要求,全面推进该项工作。
“三清三拆”村庄干净整洁
  “三清三拆三整治”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美丽宜居乡村建设的基础。自去年开始,广东掀起了以“三清三拆三整治”为主要内容的美丽乡村建设热潮,目的是消除脏乱差现象,健全长效保洁管护机制,基本实现村庄干净整洁。
  在清远市阳山县小江镇双山村委会雷公岩村,村民理事会发动村民拆除危旧泥砖房、猪牛栏圈、露天厕所45间,仅用半年时间,就将雷公岩建成美丽乡村示范村。理事会成员陈金强介绍说,为了激发村民建设美丽乡村的热情,理事会经常组织大家到周边建设较好的村庄参观,“看到别的村建得那么好,干劲就被激发出来了。”
  据介绍,目前阳山县共建立159个村党总支和971个村级党支部,在自然村一级组建村民理事会2453个,成员达10145人,充分发挥村民主体作用,“村民理事会在‘三清三拆三整治’工作中发挥了重大作用。”该县相关负责人表示。
  广东明确要求,2277个省定贫困村所有自然村需开展“三清三拆三整治”。据统计,截至去年12月31日,全省2277个贫困村中,有13166个自然村完成“三清理”“三拆除”工作,占总数的69%。
  梅州市五华县河东镇高榕村是省定贫困村,去年8月开始启动“三清三拆”。在十多名村民的努力下,该村一口气拆了80多个猪栏、牛栏和露天厕所,以及多间破烂砖瓦房,清理出3000平方米建设小公园、小广场。“起码要有干净整洁的村容村貌,才能聚集人气,村庄才可能发展起来。”高榕村村支书周伟君如此表示。
  在“三清三拆三整治”不降温不停顿的同时,广东也在不断推进“三建立三开展三实行”工作。“清拆后进行建设、补短板,提升公共服务,使村庄宜居宜业。”广东省委农办主任陈祖煌表示。
扮靓乡村农民收入增加
  青山环抱,绿树环绕,山头果园郁郁葱葱,村口花田灿烂盛放,拥有美丽乡村景观的城村没有浪费这样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近年来,城村村坚持党建引领,切实发挥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引领党员干部、群众积极投身美丽乡村建设。目前,该村已发展成为云浮乃至广东美丽宜居乡村建设的一张名片。
  走进村内,一眼便可见庄严而有特色的党建文化长廊;干净的村道上,每隔一段便有垃圾分类回收点,路旁红色的杜鹃为村子增添了一抹艳丽色彩;村屋外墙上绘着五彩壁画,诉说着村子400多年的历史;休闲凉亭错落有致,池塘里锦鲤遨游;村尾那口历史悠久的甜水井,数百年泉涌不歇,依旧甘甜。
  “在周边开办石材厂的老板,都看上了我们城村的环境,把村里的民宿长期租下来,全家老小都住在这里。”城村党支部书记陈景湛自豪道。
  舒适的居住环境,得益于城村这几年的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早在2011年,城村在各自然村创建了“党员工作坊”,组建了科技示范、平安村居、村容美化、文明旅游等四支党员服务队,带动全村群众大搞清洁卫生,逐渐改变脏乱差的村容。从2016年底开始,全村基础设施再升级,拆除废旧茅屋、猪舍、违章建筑及广告牌,清理乱堆乱占乱放杂物;开展饮用水管网改造工程、雨污分流建设工程、生活污水处理项目、花卉苗木增绿工程等,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现在村子变得干净、漂亮,住着舒服,别人都羡慕我们呢!”老村支书陈维一直生活在城村,见证了村庄环境不断改善的过程。他说,城村的“高颜值”如今已远近闻名。
  与此同时,在村党支部的号召和组织下,城村村民主动出租土地,将土地集约起来,先后打造了“油菜花田野大草原”“四季花海”“乡村记忆美食街”“渔歌渔舞池”等观光点,尤其是村口的四季花海,盛开时尤为喜人。陈景湛介绍,今年春节期间,城村迎来游客16万多人次,村民通过售卖农副产品、乡村记忆美食,经营农家乐,出租档位,劳务输出等,直接增收200多万元。“环境得到改善,收入得到提升,村民们真正实现了安居乐业。”
连片示范发展乡村旅游
  从2014年起,广东每年在粤东西北地区以县(市、区)为单位遴选14个省级新农村示范片,与此同时,珠三角地区每年选取6个片区开展省级新农村示范片建设。2017年,广东启动了新一轮省级新农村示范片建设,力争到2018年全省每个县域都有一个省级新农村示范片,示范带动整县、整市全域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
  几年来,各地深入挖掘整合地方特色资源,建成了一大批让人眼前一亮的岭南特色美丽宜居乡村。
  作为惠州市博罗县省级新农村示范片的主体村,横河镇郭前村上良村小组将村里的破烂泥瓦房全拆了,建起了28幢二层小楼。村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郭前村自2015年被纳入省级新农村示范片,在政府的支持下,上良村引进惠州市上良乡村旅游有限公司对房屋进行改建,打造特色民宿。
  按照规划,一楼为村民自住,二楼为民宿房间,村民每年收取租金。随着村里新修了村道,有了绿化和文化广场等基础配套设施,乡村旅游业也发展起来了,村民生活越过越好。
  肇庆德庆县省级新农村示范片则把示范片建设与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推进产业升级高度融合,围绕主游览线,产业发展轴、乡村休闲体验轴、生态农业观光轴的“一线三轴”,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积极培育发展绿道休闲观光、乡村文化展示、农耕体验、摘果摘瓜等农业农村休闲旅游项目。
  从德庆县庙门山村出发,贡柑、紫淮山、葡萄、蜜丝枣、甜脆梨、西番莲、火龙果、辣木等一条19.5公里的现代特色农业长廊,经金林村一直绵延到四村更口村。在示范片主体村庄之一的庙门山村,50亩的蜜丝枣基地和50亩的紫淮山基地已经成为村民们眼里的“摇钱树”。
  随着广东省乡村振兴战略不断深入推进,“农村要更美,农民要更富”的美丽宜居乡村建设目标正在逐步实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