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一亩种17棵葡萄,产值高达8万元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19年08月10日版次:07

  陶程宏励志要建立一个花果飘香的葡萄王国。

  一亩地只种17棵葡萄,亩收入却高达8万元。这是浙江省金华市金东区孝顺镇祥里村葡萄种植户陶程宏交出的答卷。“阳光玫瑰”“蓝宝石”“妮娜公主”这些价高难种的“傲娇”品种在他基地变得“温顺”。他的葡萄线下直供百果园,线上打通盒马生鲜、京东等。这个30岁的小伙,只用了3年时间,就打造出一个花果飘香的葡萄王国。
改良土壤,修剪王字树型
  走进陶程宏的葡萄基地,没有普通大棚潮湿闷热的感觉,这得益于葡萄的种植密度和架型。
  “葡萄种植平均密度约每亩200棵,我这里平均每亩只种17棵,最少的地方就5棵。”陶程宏说,为改善传统葡萄大棚密不透气的弊端,减少高温天病虫害,他将传统的V型架改为王字大树型飞鸟架,葡萄树的种植间宽由2.5米延伸为8米,架子高度由1.7米提高到2.2米,挂果位置由原先的1.1米提升至1.8米。“这样一来,空间更宽敞,更透气,葡萄得到的光照也更充足均匀,没有明显的阴阳面。”陶程宏说。
  种植环境改善了,但产量如何保证?“改良土壤,保持生物多样性。”陶程宏说,土壤之于植株就好比胃之于人,胃口好,吸收自然就好。他将原先硬邦邦的沙土换成添加了有机质的土壤,改造成松软的“蚯蚓土”,棍子能插1米多深。植株相当于直接种在有机质上,从这种土里长出的葡萄树不仅根系更发达,产出的果品香味也更浓郁。
  为防止杂草生长,种植户一般会铺设地膜或喷洒除草剂,前者易造成地温过高、植株根系上浮,后者则可能导致农药残留。对此,他的基地采用生草栽培,在棚内种上符合葡萄生长环境的生草,实现土壤保湿降低地温之余,还能保持生物多样性。陶程宏还购进割草机定期清理,用机器代替人工施肥,割除后还田改善环境。
  “在这一套新型种植模式下,葡萄亩产可达1.5吨左右,亩均收益8万元。”他说,相比原先每亩种200棵树,人工减量1/3,亩均效益提升15%-20%。
线上线下,年销售2600万元
  与程宏家庭农场相配套,陶程宏还成立了程宏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除了种植,还做起供应链管理。按照自己的种植模式,除带动部分本地农户尝试种植外,陶程宏辗转各地给葡萄种植户上课推广,现已在福建、江苏、上海等全国15个省、市建有4000余亩合作基地。通过技术介入和全程指导,将合作农户按既定标准生产出的葡萄以不低于市场标准的价格统一收购,供给线上线下合作渠道。
  目前,公司已成为百果园华东区1600家门店的香印青提最大供应商,并与盒马生鲜、京东、叮咚等线上零售商建立合作关系,去年共实现销售额2600万元。今年,该公司还参与完成阿里(村淘)淘乡甜版块葡萄品类采购标准的制定,预计于明年葡萄产季开展阿里系订单。
  眼下,基地从日本、美国引进的“阳光玫瑰”“蓝宝石”“妮娜公主”等葡萄品种正在大棚的保护下安然“酣睡”。为保证8月底上市前果品干净、防范病虫侵害,工人们给一串串葡萄套上了袋子,留下两个口子透气。“根据渠道端和市场端的不同标准,我们会按照单穗颗粒、重量、糖度等,将葡萄分等级销售。”掀开袋子,陶程宏展示了根据糖度不同能尝出荔枝、芒果和玫瑰3种味道的“阳光玫瑰”品种,一串从穗顶到穗末仅有7层挂果的特级果能卖到200元/公斤。“仅‘阳光玫瑰’一个品种,今年就定了100万公斤销售目标。”陶程宏笑称。      □章馨予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