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两个“120”紧急救治心梗患者

高州医院联动全市23个乡镇组建“胸痛网络”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1年01月07日版次:11

  医院专家正在为急性心梗病人进行急诊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

  县城“三甲医院”与镇卫生院的救护车双向出车,快速衔接,为胸痛患者争抢最佳救治“时间窗”。

  “及时拨打120急救电话,把握黄金救治120分钟”是心梗救治的两个黄金法则。急性心梗抢救的关键是快,而且越快越好。按照国家胸痛中心建设的标准,心梗患者从入院到开通血管(D-to-B)时间不能超过90分钟,而高州市人民医院D-to-B平均时间为55分钟,最快的纪录是14分钟。
  2019年10月份,该院顺利通过中国标准版胸痛中心认证,成为茂名地区首家进入“国家胸痛中心急救地图”的医院。基于心脏中心、县域医疗中心的强大技术实力,高州医院胸痛中心交出了一份超水平发挥的答卷。
14分钟开通堵塞血管
  凌晨1:01,高州市人民医院120接到呼救,60岁的强叔突发胸痛,剧痛难忍。
  1:57,高州市人民医院救护车队到达现场。医生了解到,患者自下午4点钟就开始胸闷不适,持续超10个小时,心电图急查提示下壁心肌梗死,病情危重,与家属沟通后,随即送院治疗;
  2:23,医院介入室收到前线120通知,开启绿色通道,人员就位,紧急术前准备;
  2:58,救护车到达医院,患者被直接送入介入室行冠脉造影;
  3:04,穿刺成功,开始造影;
  3:07,造影结束,提示“左回旋支中段闭塞,左前降支中段狭窄约70%。经沟通,家属同意行PC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俗称“放支架”);
  3:12,导丝通过,冠脉成功复通。
  从强叔抵达医院到开通堵塞血管(D-to-B),这一过程仅耗时14分钟!这也是高州医院开展PCI以来的最快速度。
  根据医院提供的统计数据,高州市人民院胸痛中心D-to-B时间平均为55分钟,优于国家胸痛中心要求的90分钟标准。
绿色通道“抢时间”
  如何快速反应,跑赢心梗抢救的生死时速?对此,高州医院心血管内科三区陈海坚主任深有体会,心梗抢救以分秒计算,早通血管一分钟,就少一分心肌死亡,直接决定了患者预后。“胸痛救治不及时,患者很容易回不来,或引起大面积心衰、心律失常,死亡率高。”
  为了帮助患者在最短时间内完成血管复通,团队做了很多努力,包括流程梳理、人员安排、沟通衔接,把能省的时间都省了。心梗救治的绿色通道一旦启动,每个步骤都紧紧咬合在一起。
  “我们有一个胸痛中心的微信群,前后方联动,病人在救护车上还没到医院,医生已经准备好在手术室等着了。”陈海坚说,心内科有3个团队轮流24小时值班,每个团队配置2-3名主任和高年资医生,能够独立主导急诊手术,值班期间随时待命。前方急救车接上病人,车上就做心电图,随车医生诊断是心梗,与家属沟通取得同意后,和值班医生联系要做急诊微创手术。值班医生15分钟内必须到达导管室,做好术前准备。
  对于从基层转诊的病人,也尽量将疾病诊断和家属谈话在院前完成。借助远程影像会诊平台,卫生院医生将心电图传给高医的值班医生,一旦确诊马上抽血、验肌钙蛋白;急救车转运时同步跟家属沟通,快速建档,介入室医生就位;病人到院经由绿色通道直达介入室,需要影像等辅助检查床边完成,最大限度节省时间。
  陈海坚主任介绍,这需要团队的密切配合,以及医院整体的流程梳理。胸痛中心每年完成PCI1000多例(含急诊手术),现在D-to-B时间基本控制在一个小时以内,理想的半小时内开通血管。
纳入“胸痛急救地图”
  胸痛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临床症状。为促进急性心肌梗死、主动脉夹层和肺动脉栓塞等急性胸痛患者在最短时间内就近获得强有力的救治,我国于2013年起分级建立胸痛中心,由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牵头制定认证标准。高州市人民医院胸痛中心成立于2016年12月,2019年先后获得省级标准版胸痛中心认证和中国标准版胸痛中心认证,均为茂名地区首家。
  成为国家认证的胸痛中心意味着什么呢?高州市人民医院副院长、心血管内科学科带头人朱秀龙介绍,胸痛中心建设是一项国家工程,主要目的是建立科学的急性心脑血管疾病区域协同医疗救治体系,最大限度地缩短早期救治时间,提高急性心脑血管疾病救治成功率,降低病死率、致残率,降低疾病负担。发现突发胸痛的患者,市民可通过检索“胸痛中心急救地图”,快速导航到周边的国家级胸痛中心认证的医院。如今,高州医院也纳入到“胸痛中心急救地图”,承担了本区域乃至周边辐射地区心梗救治的重任。
  中国标准版胸痛中心认证,有着严格的考核标准。包括五大要素:基本条件与资质、院前急救系统与院内绿色通道的整合、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的评估和救治、持续改进、培训与教育。这就要求医院整体建立机制,梳理流程。
  “医院规模大了,需要协调的科室多,人员很难调配。”朱秀龙全程参与了高医胸痛中心的筹建与发展,深知其中艰辛,涉及心内科、急诊科、重症医学科、导管室、院前急救系统等核心科室和影像、检验等部门的配合,以及指挥中心、后台数据建设等工作。以国家级胸痛中心评审促提医院危急重症的救治水平,是为了满足民众就医需求,也是医院学科发展的要求。
  利用“互联网+医疗”的现代信息化网络,采取“绕行急诊科”“绕行重症监护室”“先诊疗后付费”等一系列措施,最大限度缩短从确诊心梗、送院到开通血管的时间,为急性胸痛患者建立一条有效挽救生命的“绿色通道”。
提升基层急救能力
  朱秀龙介绍,高州医院获评国家级胸痛中心,可以让更多心梗、主动脉夹层、气胸等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医院进入国家胸痛中心地图,对周边地区也有辐射,民众能够快速查询到距离最近的具有PCI救治能力的医院,节约了左右奔跑的时间。另外,也带动基层医院提高心梗识别、急救转运能力,通过广泛宣传,提高全民全社会对疾病防治的重视与参与度。
  据了解,目前高州县域内的23个乡镇医院都加入了胸痛网络医院,由高州医院的专业人员定期为基层医生开展培训,重点包括识别心梗心电图、急性胸痛的鉴别诊断等,并派发溶栓药,指导急性溶栓的规范操作等。一星期平均2次培训,在各乡镇巡回。
  “胸痛中心强调两个‘120’,发现胸痛第一时间打120,120分钟内开通血管。”朱秀龙强调,心梗救治关键要快,血栓急性栓塞时早期冠脉造影可能导管一进去就通了,有时还不用放支架。如错过最佳抢救时机(发病6-8小时内),即使能够抢救过来,因心肌大面积缺血死亡,心功能大幅下降,将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针对乡镇距离县城距离远的现实情况,高州医院胸痛中心重点指导基层医院开展急性心梗溶栓治疗,保障基层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尽量缓解心肌缺血,为转送高州医院行冠脉介入治疗争取时间。在转运患者的过程中,对于距离远的乡镇,采取县、镇医院双向出车,路上对接,想尽办法缩短抢救时间。
  通过“云端医院”,乡村医生还能将患者心电图及时传送到高州医院,请求专家会诊,让院前诊断前移,提高了胸痛患者的救治效率。
  同时,医院利用党建“村医通”,积极向民众宣传心血管疾病防治要点,普及胸痛急救常识。据悉,自2018年以来已有30多名急性胸痛心梗病人经由村医通在高州医院专业人员指导下,及时转运胸痛患者到该院胸痛中心,获得了及时治疗。
简 介
  高州市人民医院胸痛中心成立于2016年12月,2019年10月通过中国标准版胸痛中心认证,是茂名地区首家国家级胸痛中心。
  该院胸痛中心整合多学科(包括120急救医疗系统、急诊科、DSA、CCU、心内科、检验科及影像科等)专家,可为早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提供快速而准确的诊断与治疗方案。中心拥有先进的院前急救系统以及信息共享平台,救护车队18台车全天候免费出车,全部救护车配有心电图机,配有远程实时传输系统救护车4台,做到“患者未到,信息先行”,2间介入导管室24小时全天开放,激活时间平均18分钟。经救护车送入院的急性胸痛患者能绕行急诊科,直达导管室接受有效治疗,最大限度缩短患者救治时间。D-to-B(急性心梗病人从进入医院大门到开通堵塞的血管)平均时间为55分钟,优于国家90分钟内再灌注标准。
  该中心还致力于改善高州市急性胸痛的治疗现状,与高州市120指挥中心及全市27家乡镇卫生院签约,建立区域协同救治体系和公众健康教育体系,提高公众对急性心肌梗死救治“从一级预防、治疗策略及二级预防”的整体认识。坚持每年至少一次的网络医院培训及组织胸痛知识宣教讲座走进社区,机关单位、专家下乡入村义诊并发放宣传海报,争取在县域内形成良好宣传教育氛围;免费发放用于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的救治药物(重组人尿激酶原-普佑克)到各网络医院给确诊患者使用,免费为全市20所关键点村卫生站配置心电图机并培训使用,保障患者在出现急性胸痛或胸部不适等心肌梗死疑似症状时,能第一时间得到院前急救机构的救助,做到“早发现、早诊治”。目前,该院胸痛中心已实现“院前-网络医院-院内相关科室”无缝链接,年救治胸痛病人约3500例,其中急诊PCI手术约400例。
□南方农村报记者 江玲 朱斌 通讯员 林巧文 李光建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