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新农村推动力
南方农村报
11版: 健康
<< 上一版
下一版 >>
版面导航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21岁女孩下肢畸形行路难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多技术辅助精准矫正
来源:
南方农村报
时间:
2021年01月21日
版次:
11
南方农村报记者 朱斌
通讯员 魏星 储雅洁
21岁的小叶正值花样年华,却已走路跛行7年了,不仅双下肢严重畸形错过最佳治疗时机,而且心理压力也越来越大,长期生活在阴影之下。2020年11月,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精心设计手术方案,在计算机技术、3D打印、虚拟仿真、XR技术以及白光三维扫描等技术的配合之下,成功为小叶矫形。术后,原先身高148cm的小叶术后成为160cm的窈窕淑女,下肢明显延长。
3D重建判断畸形角度
2020年11月,小叶跛行入院,身高148cm。医院团队在获得患者CT数据之后,即刻进行了三维重建,借助3D虚拟模型,更细致了解患肢在三维层面的畸形程度。同时对下肢的解剖参数精确测量,建立了三维数字化定量精准诊断。通过三维重建、通过计算机辅助观察、分析和精确测量,精准判断出小叶的右下肢严重畸形。
明确患情后,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丁焕文教授带领团队制定了系列手术方案,包括右股骨、胫骨微创截骨三维精准矫形外固定+术后缓慢撑开延长术;左小腿个性化外固定架更换遗留外“八”字畸形矫正术。
VR优化手术方案
为更好的解决小叶右下肢畸形、短缩问题,丁焕文教授带领研究团队开始紧锣密鼓地进行个性化手术三维规划。结合小叶自身肢体畸形情况,先后完成右股骨、右胫骨的三维精准截骨矫形设计。由华南理工大学医学院虚拟解剖应用研究团队进行了双下肢畸形三维精准矫形手术虚拟仿真,优化和完善了手术方案。
在所有术前准备妥当之后,丁焕文教授利用虚拟仿真技术展示手术设计过程,在术前讨论中进一步优化方案,也给病人及其家属展示手术设计,让他们心里有底,实现一次特别的医患沟通——一排VR眼镜摆在交班室的会议桌上,VR远程显示病变状态、手术方案和手术效果等,而VR眼镜系统里正是镶嵌了小叶完整的手术设计过程,借助VR眼镜完成了一次精准的术前讨论。
AR配准导板精准定位
一切准备就绪,便开始为小叶做手术。手术中为了将设计的置钉定位导板安装妥帖,丁焕文教授利用可以无创、快速获取表面数据的白光三维扫描技术,可以在电脑上完成畸形状态评估、术中辅助手术导板快速匹配和精准安放、术后畸形矫形手术效果评估和引导术后矫形过程。
为了进一步验证术中导板与体表的贴合位置,丁焕文教授术中放置手术导板后将正侧位外观照片网上传送给华南理工大学自动化学院李彬教授实验室,进行手术导板术中AR即时配准辅助手术。
通过这种跨越空间的远程交流,进一步体现了创新科技的优越性,进行了远程医疗创新形式的探索,也成功让手术导板能够更准确的贴合患肢,提高了外固定置钉精准度,防止了截骨位置发生偏差。
在王迎军院士领衔的国家人体组织重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赵娜如教授、刁静静博士等辅助下,为小叶完成了手术导板和个性化外固定架3D打印。
借助这一系列新兴科技手段,小叶的手术按时顺利完成,导板引导外固定螺针准确打入股骨与胫骨,截骨位置选择十分准确,通过短于2cm的小切口完成微创截骨,安装外固定架后完成矫形。遗留部分畸形采用个性化外固定架非手术矫正。
术后第二天,小叶精神状态良好,还在麻醉中的双下肢也没有明显不适。进行术后的X线片与CT扫面以及三维重建评估,都提示下肢矫形效果很好。原先身高148cm的小叶术后将成为160cm的窈窕淑女,下肢明显延长。
术后。
上一篇:
下一篇:
针灸治疗重症新冠肺炎效果明显
上一篇:
下一篇:
针灸治疗重症新冠肺炎效果明显
分享: